English

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和潜力

2003-12-05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振骐 我有话说


宋振骐,1935年出生于汉阳。1953年考入北京矿业学院。多年来从事矿山压力及控制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现任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发展教育,特别是首先发展高等教育,使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数量上应当有一个更快的增长和突破。同时,任何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只能建立在良好的劳动者素质和高效益的管理水平基础之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民族的素质,是由其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的。美国一位前总统上台后提出保持美国在世界领导地位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保证美国18岁至23岁大学年龄段的青年人全部进入大学”,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近期发展较快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几乎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就是大学入学率的提高成倍数地增长。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美国、加拿大从比较高的入学率(40%左右)提高1倍,国民收入却增长了5倍。德国和日本的入学率从13%提高到35%左右,增长不到2.5倍,人均收入却分别提高了7倍和10倍。相反,大学入学率停滞的国家,经济增长也是极其缓慢的,例如印度在20世纪70~90年代的大学入学率一直在6%左右,人均国民收入也一直停留在300美元左右。

我国1998年大学入学率只有6%,远远赶不上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经常变化的产品市场,不断要求企业重组改建,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更新,资源、劳动力重新配置,装备不断更新,管理决策和实施监控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大量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创造的经济繁荣作为物质条件,没有大量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作为发展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资后盾,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基础。

当前特别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认识问题,就是不能简单地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以适应现存行业就业需要为目标的“就业教育”,而要看作是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创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量不能简单地以现有行业的职业容纳能力为前提,必须把为国民经济高速度、高效益发展和奠定人才素质基础放在更重要的地位。由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使大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更快一些,而不应当担心大学生多了分不出去,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我国当前出现的少数毕业生分配不出去的情况,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是传统的“就业教育”思想和就业体制决定的。专业分工过细、知识面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创业能力弱以及靠国家分配的传统观念,使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多变的就业市场需要,这些问题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是能够解决的。

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各级企业领导和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的积极性。孩子只要能考上大学,他们筹集资金可以不遗余力。最使家长们痛苦的莫过于自己的孩子被拒之大学门外,而每年经受这种痛苦的中学生家长何止百万。另一方面是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高校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可以增加50%。也就是说,就我国现在大学教师数量来说,加上退职的老教师,足以把在校大学生数目增加30%。至于教学条件不足,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包括企事业单位和家长交纳学费等措施解决。因此,开放高等教育,把扩大招收大学生、研究生的权力交给地方和有条件的高校,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就能争取我国高等教育有一个更快的发展。当然,发展高等教育,当前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增加国家投入,我国教育投入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近几年还在下降的情况必须扭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