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复旦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提高学科综合实力 推进原始创新研究 集聚和培养优秀人才
2004-01-10 来源:光明日报 曹继军 吴叶 我有话说

复旦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1999年7月,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继续共同重点建设复旦大学的协议,正式拉开了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的序幕,也给复旦大学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几年来,复旦大学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跨上新台阶,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位置从451-500名前进到目前的301-350名之间,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文、理、医均衡发展,提高学科综合实力

复旦大学以提高学科水平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纽带,以重大研究方向为突破口,按照“发展优势、突出重点、着眼前沿、优化结构”的学科建设思路,于2000年初启动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科调整优化形成新格局。经过校内广泛论证和遴选,按照“重中之重”、交叉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扶植学科等项目,复旦大学确定了旨在冲击世界先进水平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重中之重”项目13个;旨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合作,以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学科项目12个;旨在为各类学科的发展和水平提升起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努力保持或争取进入国内同学科前列的小重点学科项目27个,希冀继续发扬并发展原有特色的特色方向学科项目7个和对于整个学校学科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或应该对国家、特别是上海市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扶植学科项目6个,基本上构成了具有不同层次目标及建设内容的学科建设新格局,促进了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4月,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成新的复旦大学,实现了“通过合并、创办等方式扩大学科门类,增强综合性,使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随后,学校启动了医学学科“985工程”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和旨在促进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的“MED-X”计划,加强了医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促进了医学学科与学校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和融合,促使学校朝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调整、整合和优化学科结构中,学校还把学科建设与院系调整结合起来,近年来分别组建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的法学院等。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成立,适应了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学校在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综合优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整合了学校国际政治系、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等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力量,充分体现了复旦大学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方面的综合研究的优势,以更好地为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服务。重新组建的法学院,以单一的法律学为整体,并将法学列为学校重点扶植建设的学科,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步伐,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结构及学科发展呈现新面貌。

重点学科优势获得新发展。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复旦大学重点学科的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在2001年教育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有40个二级学科入列(其中内科学和外科学分别有3个和4个三级学科入列),数量位列全国高等学校第三。40个重点学科中,文科12个,理科和技术学科14个,医科14个,显示了文、理、医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学科综合实力,为构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原始创新研究,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

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复旦大学以知识创新和原创性科研为目标,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000年,该校科研经费到款首次突破1个亿,2001年到款近2亿,2002年到款约2.7亿,连续3年实现快速增长。

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成绩突出。2001年,科技部批准立项“973”项目全国共18个,复旦牵头3项(其中一项是双首席);2002年,科技部批准立项20个,复旦牵头一项(双首席)。至此,该校主持或共同主持的在研国家“973”项目达六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进入“十五”以来所获得的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2001年,国家“十五”863计划启动,复旦24个课题获得立项,其中生物领域18项,为当年高校在该领域获得立项最多的单位;2002年,又一举签订了34项“863”计划合同,是当年全国签订863计划合同数最多的单位之一。

在国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层面设立的主体计划——攻关计划方面,复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医学攻关领域。2001年,在国家“十五”医学重点攻关任务中,上海高校共获得6项资助,全被该校囊括。

目前该校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重大项目子课题21项、在研重点项目23项,上海市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4项;余龙、杨玉良、侯晓远教授的课题组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科研创新群体计划”的专项资助;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的重大项目EBIT也已进入实施阶段。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的落实,基本扭转了复旦大学科技工作“大项目少”的局面,为其不断取得与学校水平、地位相称的重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复旦一举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全国单位第一。2001-2002年间,学校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一等奖2项,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每年都位居全市首位。

发表SCI论文逐年增长,并实现了在超一流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突破,近几年,复旦在《Na tu re》、《Sc ien ce》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至今共发表了6篇,作者既有本校教授和海外引进学者,又有博士研究生,显示出学校在国际科研前沿的勃勃生机。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继续保持优势。复旦大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并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积极探索推动科研发展的新机制,鼓励教师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和从事原创性研究,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应用对策研究中发挥作用。2000年至2002年,共获批准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5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8项和上海市社科项目77项,共计获得经费资助963.5万元。

新增科研机构28个,有7个研究机构入选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列全国高校第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增长了两倍多,2000年有12项中标,2001年为15项,2002年为31项,居全国高校第二;1999年,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其中1项获一等奖;2项成果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列全国第一。

科研基地建设获得重要进展。2000年:新增癌变与侵袭原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原三束材料与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经批准改建为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医学分子病毒学、分子医学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应用数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002年:新增分子催化与功能材料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近视眼研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信息与传播学研究中心和世界经济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先后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目前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7个。

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探索出“复旦模式”。过去三年中,复旦大学积极发挥学校向社会辐射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职能,以社会和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