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切为了野生巴旦杏

2004-01-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瑟通讯员 葛玉红、管述军 我有话说

在新疆塔城地区的巴尔鲁克山,有一片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巴旦杏保护区。多少年来,驻守在当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为了抢救这些被世界植物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珍稀古植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才使野生巴旦杏年年都有新芽,年年都在成长。

多灾多难的野巴旦杏

分布在新疆塔城地区巴尔鲁克山的野生巴旦杏有1万多亩,而且是我国仅有的1万多亩。

早在1000多年前,新疆的维吾尔族群众就已经将巴旦杏作为营养滋补品,并配药治病。美国和欧洲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将野生巴旦杏作为重要的原料,从中提取苦巴旦杏球蛋白氢氯化合物新药,专治流行性病毒感冒。有专家称,野生巴旦杏中提取的苦杏仁甙治癌效果显著,使野生巴旦杏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野生巴旦杏却是多灾多难的,就说它每年引发的大火,就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吃够了苦头。因为野生巴旦杏树干分泌大量的树脂,枝干含油量大,使得这片果林成为火灾频频光顾的地方,从1987年至今,先后发生四次大的火灾,幸好有当地的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群众奋力救助,才使这片野生巴旦杏林得以生存下来。

四次奋力的救火战斗

1987年秋天,这片野生的巴旦杏林遭受山火,5000多亩野生巴旦杏林被烧,救火的职工负了伤。

1994年10月2日,一六一团干部职工还沉浸在国庆佳节的喜庆中,因为气候干燥,3000多亩野生巴旦杏林被不明原因的山火围困。十二连20多名职工奋力救火,也没有救下这片林子。

1995年秋天,野生巴旦杏5000多亩核心区又遭山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职工奋战多日才将大火扑灭,多名职工受伤。

2000年7月,从哈萨克斯坦烧过来的一场过境大火威逼野生巴旦杏林,十几米高的火焰来势凶猛,1万多亩野生巴旦杏遭到灭顶之灾。塔城地区出动了军队、武警、消防官兵和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近千人,奋战多日,才终于将大火扑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在当地干部职工的奋力保护下,大火没有伤及野生巴旦杏根系,遭受火灾的野生巴旦杏一次次的又萌芽,重现生机。

让野生巴旦杏重现生机

在一次次人与火的较量中,农九师一六一团领导班子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野生巴旦杏林有效地发挥其经济价值,使它不但枝繁叶茂,还能造福职工群众。

2000年,该团在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后,把世代生长在二营的野生巴旦杏引种到沙化严重的一营杜拉那拉地区。1年后,试种的40亩野生巴旦杏成活率在85%以上。

2003年10月1日,一六一团几百名干部职工将1万多粒野生巴旦杏种子一粒一粒地种入3万亩土地中。为了保证它的出苗率,该团年初时就购进37吨地膜,自行研制了简便易行的100个人工点播器,展开了播种野生巴旦杏的战役。

要像金子一样种野生巴旦杏,这是该团党委对这次大会战的要求。为此,每个连长都立下军令状:每块地、每行、每粒种子都要有记录,有档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负责该处的连长就地免职。

为防止牲畜践踏,该团挤出300多万元拉起了长达100公里、高1.5米的铁丝网围栏;怕老鼠啃咬种子,团生产科将鼠药拌在麦子里,用小塑料薄膜袋包好抛撒在老鼠出没的地方;一营组织了看护队,24小时有人值班。

据该团团长王新才介绍,目前,团里已与大连化工研究所取得了联系,筹划5年后野生巴旦杏挂果的研究开发事宜;计划与江苏一家制药企业联合开发野生巴旦杏系列药品……

命运多舛的野生巴旦杏,在驻地职工群众的关怀下,正在茁壮成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