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为之兴奋的一件事

2004-01-15 来源:光明日报 谢冕 我有话说

读到这套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读本》,我有一种惊喜。这套书的主编中,有一些是我的同事和我的朋友,我几乎是在毫不知悉的情况下,猛然间发现他们创造了奇迹。中学语文课本的现状是当前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我最近曾应王丽女士的要求,写了篇短文:《不尽的感激——我所受过的中学语文教育》。在这篇文章里,我回忆了半个世纪前哺育过我的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老师。在那些我至今仍然心存感激的教材里,人类最优美也最智慧的情操,通过精致的语言文字得到了传达。它们深深地打动了那些亟待塑造的心灵。

我以为中学语文施教于人的,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作文方法和兴趣的启发,从长远看,更是一种人的素质和品格的熏陶和培养。我从自己切身经历中体会到,中学语文伴随人一生,也影响人一生。我关于中学语文的美好记忆,已是遥远的往事了,但随后发生的一切似乎并不美好。我想我儿子这一代人是不会有我这样亲切的记忆的。这种遗憾已经有许多人在不同场合、不同层面作了表述,人们以急切的心情,期待着中学语文课本的改进和发展。

现在,事情终于有了转机。首先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已有警觉并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从民间角度讲,各个出版社对此也表现出很大热情。各种中学语文课本和教材,包括课外读物也正在有效地编写并得到出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现状落后于需求的状态正在改善。可以说,在从问题的提出到取得广泛的共识的短短的数年间,这方面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情景使我这样的人着实感到欣慰。回到广西教育出版社的这一套书的话题上面来,我前面说的惊喜的心情,是由衷的和真实的。对这一套书,我的最突出的一个感觉是,中学语文课本原来可以做到这样的生动、活泼,令人爱不释手。更要强调的是,这种生动活泼只是它的外在呈现,重要的是它的丰富内涵。这套读本的编者不仅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古今的文献中,精心挑选名篇佳作,特别是突出这些选文的经典性,而且通过精到的安排和巧妙的布局,集中展示选文的深刻涵义。

我特别欣赏编者对选文进行的分组性的归纳集中。这种基本按照作品主题进行分类的分组展示,在以往同类读本中是很少见到的。这种构思,取决于编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他们拥有的宽厚的文学史背景。以初中卷6关于杜甫的一组诗为例,编者在“杜甫和家”的命题下选了《羌村三首》、《月夜忆舍弟》、《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月夜》、《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最著名的一批诗歌。这些诗都是这位诗圣的代表作,大家大体都耳熟能详。但编者还安排了阅读建议和附文黄秋耘写于1962年的小说《杜子美还家》(此文之前缀有黄晦闻诗句:“谁谓北征愁杜子?瘦妻痴女尚为欢!”)经编者这么一组织,新意就出来了。阅读在这里变成了一种乐趣。

再看高中卷1的“泪珠串成的文字”这组文章,选了唐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清袁枚的《祭妹文》,以及现代诗人高兰的《哭亡女苏菲》,都是一些表现人间挚情的伤心的文字。在阅读建议中编者建议说:“如果苏菲地下有知,设想她听这首诗的心情,并代她写一首(篇)《答父亲》。”这种建议旨在引发读者的写作兴趣,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到了高中卷6第十二单元,出现了“诗、文、曲对比阅读”。这组文章计收有:陈鸿《长恨传》、白居易《长恨歌》以及洪《长生殿》中的《惊变》、《哭像》。这种安排,意在启示读者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借此给读者以文学体裁的暗示。前面我强调了这套课本的深刻性。这里所谓的深刻,不是在强调它不切实际的故作艰深。我指的是,与以往过分强调和倾向于社会政治意义的思路不同,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是它的至本。再举个例子,如小学第一卷第一篇,就是“我是谁”、“人这个字”、“柏拉图说人”等等。我们从选文中可以看到,编者自始至终都在着重宣扬一种人性的精神,人和自然的亲和,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敬畏之心,对崇高的精神的向往,以及对邪恶和不公的谴责,对弱者的同情等等,都意在张扬人间至美至善的道德情操。我能看到这套书感到极大兴奋。这可说是我一生的梦想,如今得到了实现。我曾为中学读本长期的禁锢而有过不安,曾为我们的第一代未曾有过理想的读本而遗憾。现在,当我手持这样一套好书,心中只有感激和感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