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镂木铄金 飞天巡洋

2004-01-16 来源:光明日报 徐澄 郭明 黄迪民 刘银中 我有话说

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2002年1月22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重点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协议,标志着西北工业大学由此跻身国家“振兴教育计划”建设行列,吹响了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军的号角。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措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凝练学科方向构建集群发展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以“振兴教育计划”建设为契机,适应国防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从前瞻性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集成,统筹规划学科布局。学校坚持航空、航天、航海特色,大力发展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先进制造技术,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理科建设,协调发展经济、管理、人文等学科。

经过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培养大批拔尖人才的学科体系。博士学位授权点扩展至理学、工学、管理学3个门类,硕士学位授权点已扩展至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7个门类。学校以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为重点,构建学科创新平台。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和建设研究基地,目前学校已形成飞行器设计与实验空气动力学等17个学科重点建设项目。这些学科以建设开放式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为目标,汇聚学术队伍,瞄准世界科学研究前沿,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形成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有特色的学术领域,个别方向有重大突破,产生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关键技术成果,解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学科上水平、上质量、出效益,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

通过建设,学校的学科整体实力得到了提高,做到面向大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西部大开发,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防科技研究为主要特色,以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为牵引,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涵盖我国国防建设主要研究领域,同时兼顾国家优先发展学科领域的创新体系。国家重点学科已增至10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16个,陕西省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增加到10个,博士点增加到48个,硕士点增加到90个。

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以3A(航空、航天、航海)、3M(材料、力学、机械)、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模式。在这种集群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基础和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大教改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西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形成了先进的办学思想、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实力,教学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使教育教学支撑条件和手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达到3.8万人,其中博士生2215人,硕士生509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28人,留学生100余人,本科生15000余人,高职生4800余人,另有继续教育与网络教育学生9000余人。

学校积极适应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要求,加强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专业改造,学科专业不断增加。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2个,覆盖了本科专业目录11个大类中的工、理、管、文、经、法6大类;飞行器动力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成为省部级名牌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等9个专业被确定为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12个项目获陕西省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在2003年首次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中,机械原理、鱼雷技术基础、机械设计3门课程均以优异成绩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得项目总数居全国高校第八位、国防科工委委属7所院校之首;在200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评选中,机械原理、鱼雷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材料的力学性能、普通化学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不断调整办学结构。2000年被二炮和海军确定为军官培养基地,200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为培养拔尖人才,成立了教育实验学院,进一步推进本硕博连读教改试点班的发展。

教学成果和教材专著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2项,共策划教材选题128种,专著选题24种,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5项,电子教材建设项目33项,有60种教材和专著进入国家和省部级“十五”重点项目建设。2001年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材立项数和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列;获200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大力推进教改,促进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108项,学校教改项目50多项,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通过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模拟联合国等多项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数学建模竞赛取得省部级以上奖124项,其中国际大奖47项,全国大奖19项,2002年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西工大模拟联合国团队是我国高校参加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的第一支代表队,2002年、2003年两次成功举办了西安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在积极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西工大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年来,研究生招生稳步提高,共招收各类研究生17800余人,已授予博士学位1082人,硕士学位7611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为鼓励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和开拓性的博士论文选题,支持创新性学术思想,学校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3年来,共有128名在读博士生获得资助。连续3年有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

西工大提出并开始实施面向本科生教育的“新世纪教改工程”,该工程包括六大体系,并进一步细化为“十大工程”予以建设。同时,提出并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九大体系”。近几年来,学校一直探索以项目管理和建设的模式,落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措施,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

发挥“三航”优势凸显科学研究实力

西工大科技工作坚持“立足‘三航’,拓宽面向;加强基础,注重创新;促进转化,发展产业;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军工学科的传统优势,瞄准国家发展目标和国防需求,坚持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承担了大量的国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型号项目研制任务,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新型装备。在确保国防科研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使学校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实施“振兴教育计划”建设以来,科技经费大幅度增长。2001年达到3.62亿元,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排行榜中名列全国高校第七位;2002年科技经费比2001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4.54亿元,继续名列全国高校第七位;2003年更是突飞猛进,突破了5亿元。基础研究也取得了突出进展。

科技成果丰硕。2001年学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1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7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4项。2002年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5项,其中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13项。2003年获科技奖励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奖25项,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奖数和等级在国防科工委委属院校中均排名第一。

承担国防重大工程项目和预研项目是西工大科研的强项和特色。通过多年的积累和锻炼,学校已具备了承担大型工程科研与生产任务的能力,是牵头承担多项国防重大工程项目的单位。学校承担研制的T-6通用型无人机、ASN-105无人机、微型无人机、航空吊放声纳等型号项目已转化为产品生产。经过激烈的竞争,学校成为“863”项目高性能无人机飞行平台牵头单位,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标志着学校无人机研制在国内已经处于领先地位。XX水下航行器项目最近通过型号立项评审,项目总经费可望达到上亿元。学校参与了神舟1-5号“运载火箭故障模拟系统”、“火箭故障仿真”、“火箭模拟实时仿真软件(逃逸系统)”三项研制任务,均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过程中成功应用,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表彰,是受表彰的24个单位中的2所高校之一。

在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项目和型号项目的同时,学校还注意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凸现科技产业的实力和品牌。2001年5月,西工大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首批批准为22所“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科技园占地1100亩,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一批科技企业在规模、产值、效益等方面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对外合作和融资方面,先后与多个国内金融机构签定了总额达8亿元的融资授信,与境外上市企业共同构建的融资平台已基本完成。国际合作已经从单一的学术交流发展到合作研究、建立联合实验室、委托开发等。3年多来,学校已与英国罗-罗公司、美国惠普公司、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美国罗克威尔-柯林斯公司、日本NEC公司、日本三菱重工、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等相继建立了21个科学研究机构。与罗-罗公司、NEC、IBM、UTC、美国福特基金会、APEC计划署、欧盟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项目研究合作。挂靠在西工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结合计划西安网点已被正式批准更名为中国网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等10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聘为西工大名誉教授或顾问教授,西工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构筑人才高地确立人才强校策略

西工大是教育大发展、国防大加强、西部大开发三大机遇集于一身的惟一高校。进入“振兴教育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抢抓机遇,先后投资4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把构建高层次教师队伍,打造大师级人才作为学校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积极推进“两手抓”战略,对外抓引进,对内抓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喜人成绩。在国家刚刚公布的2003年新增院士中,西工大航海学院马远良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西工大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12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3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人,亚太地区材料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33人,教授、副教授871人。

学校引进高级人才形成三个层次:一是两院院士。学校先后引进双聘两院院士7人。二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教育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学校有11个学科获准设岗,目前已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名列西部地区高校之首。三是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校。近年来,西工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

对内启动和实施了“双跨”人才、“双新”人才和“523”等人才工程,挖掘校内人才资源宝库,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此外,针对不同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还陆续实施了科研资助、发放安家费、住房补贴、提前选留优秀博士生、破格晋升职称、实行校内博士后以及校内津贴向骨干教师倾斜等制度。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坚持实施“五子登科”的培育措施,注意解决好担子、帽子(职务、职称)、房子、票子、孩子等五大问题。

全面实施“两手抓”战略,有效解决了教师断层问题,使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的补充、引进和稳定工作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取得了显著成绩。高层次人才崭露头角。两院院士成为“三航”、计算机等学科的领军人物。一批专家学者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等部门任学术重要职务,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还有数十人分别在国际学术团体、国内一级学会和“863”、“921”等国家高科技专家组中任职。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目前,西工大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67%,其中获博士、硕士学位的占青年教师的71%。获中国青年科学奖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8人。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方面的骨干。

校园环境和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学校在“十五”至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都市花园式”的老校区和“山水园林式”的新校区。目前,占地3900亩的长安新校区正在筹建中。老校区共完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多个,各类房屋竣工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占学校总建筑面积的23%。其中包括设施先进、规模宏大的数字化教学大楼、教学实验大楼;竣工教职工住宅1,240套。这几年基本建设投资与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明显改善了办学的基本条件,增加了水、电、暖的供应能力,保证了扩大招生之后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

镂木铄金,飞天巡洋。今日的西工大人将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和“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继续加紧各方面建设,以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毅力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祖国航空、航天、航海事业的腾飞而不懈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