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

2004-01-20 来源:光明日报 林毅夫 我有话说

虽然中国经济总体上发展很快,然而作为改革发源地的农村地区,近年再度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关于“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而“三农”问题最主要的是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少数地区的农民收入甚至不能保证最起码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如何才能根本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这方面的政策建议很多,包括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提高农业的技术投入和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等。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政策建议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不见得能够持续推行。

首先,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说,其实中国农产品价格继续提高的空间很小。可以预期的是农产品贸易将越来越自由化。我国农民主要生产粮食,而我国粮食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价格,有些产品如玉米、小麦,价格有时还高于国际价格,因而在贸易将更为开放的前提下,基本没有继续提价的空间。更何况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币会升值,进口的农产品的价格会更低,因此提高农产品价格这种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初期相当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是很难继续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来长期使用的。

其次,看给予农民补贴。由于这几年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社会上有许多呼声要求政府给予农民直接的收入补贴。这个政策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所允许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协议,规定中国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但问题在于,中国现在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6%,即农业中还有9.3亿人。对农民来说,补虽然比不补要好,但是实际意义不大。而且,除非给予农民的补贴的增长能够以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更快的速度来增加,否则补贴并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欧洲、美国和日本,政府给予农业人口的补贴很多,但是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很少,通常不到总人口的3%,而中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72.6%。因此,依靠补贴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在目前的阶段是不可行的。

再看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出水平。这项政策的问题在于,新的技术出现后,第一个采用的农户能增产又能增收,但是所有的农民都采用以后,常常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形。这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有关,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很低,供给增加一点点,价格就会下降很多。中国有一句古语“谷贱伤农”,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结果往往是产量增加,市场价格降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所以单靠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也不能作为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最后,再看看经常被提到的方法,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事实上农产品还有一个特性,即农产品的收入弹性特别低,居民收入增加以后,对各种农产品,包括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不多,所以经常出现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以后,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多了,价格也同样下跌,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有限。

可见,上述传统政策思路并不能长期、持续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要长期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农业人口,把农村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

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会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业人口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了农产品的需求者,农产品价格会相应提高,从而克服了农产品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对农民增产增收的先天制约;另一方面,一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出来以后,留下的农业生产者人均可用的土地等资源就会增加。这两方面都可以增加留在农村的人口的收入。从中外的历史经验来看,能够使得农村人口的收入快速增长,使得城乡差距不会扩大甚至越来越小的有效政策就是减少农业人口。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主要劳动力都在农村,但是工业化、现代化以后,农村、农业人口通常都在5%以下。欧洲、美国是如此;东亚的经济也是如此:日本在1950年时,务农人口还占48%,到现在只有3.9%;后来的新工业化经济,如韩国,1950年农村人口达到74.3%,现在只有8.8%左右。

中国自己的经验也和上述国家的经验吻合。1978-1984年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主要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1985年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从农业生产者变成为农村的工业生产者,吸纳了1.2亿劳动力,农民收入继续增长;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到九十年代中期大约有1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由此看来,离土不离乡转移了1.2亿人,离土又离乡转移了1亿人,所以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后“三农”问题变得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形势,新增投资减少,减少了新的就业机会,农民很难继续转移出来。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开工不足,一部分农民工遭解雇,农村流动出来的劳动力出现回流。用短缺经济空档大量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在全国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情况下出现大量破产,原来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又从非农产业回流到农业。新增农村劳动力难于顺利转移到非农产业,已经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又回流到农业,因此,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无论是理论的推论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只有实现了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要生产足够的粮食、农产品供城市人口消费,就要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对农产品品种质量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从而要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样,提高农业生产率、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才不至于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