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科技成果可否“零代价”转让

2004-01-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李汉荣 我有话说

最近,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在该校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学科技成果‘零代价’转让”的新观点,在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记者为此走访了黄达人校长。

记者:能否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基于什么提出这一观点的?

黄达人:上个月,我去北京参加了“三个代表”学习班,班上有许多来自全国各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我在学习班上发言时提到中大的情况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对中大的大力支持,有几位副省长插话说,现在我们的农民真的很穷,许多农民得咬紧牙关才能供孩子上大学。这句话给了我很大震动。我们高等教育现在确实是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之中,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用的是广大纳税人的钱,要牢记我们身上的责任。

广东省主管农业的李容根副省长对我说,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实在是太需要科学技术支撑了。

记者:哪方面的科技成果与发展“三农”息息相关?中山大学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黄达人:与海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对农民的脱贫致富有着直接意义,而这方面正是中山大学的强项。在“三农”问题成为中国发展“重中之重”的今天,我们的生命科学技术理应为此做出更大贡献。中山大学要以国家发展的需要作为参照系,来调整我们的学科布局,使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地结合起来。

记者:如今,大学教师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从经济地位而言,都有所提高。那么大学教师该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黄达人:我们决不能只顾自己过着已超过小康水平的生活而对民间的疾苦不闻不问,躲进小楼成一统,我们的科学家们应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科学研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记者:服务社会的关键在哪里?

黄达人:选题对于科研至关重要。我们的科技工作,如果是基础研究,应该是有利于科学进步的,如果是应用研究,应该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我们应该认真地关注科学研究的起始阶段,这就是选题,选题要审慎、富于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要强调科研的产出。国家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对我们高校科技人员来说,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责任与义务。我们要大力倡导科技人员沉下心来,潜心学术,做基础研究的,要力争获得突破性进展,有所创新;做应用研究的,要力争早日将自己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记住,我们正在用着纳税人的钱,我们理所应当要拿出像样的成果来。

记者:您多次提到“纳税人的钱”,这是不是表示科技成果“零代价”转让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回馈纳税人的一种方式?中山大学在这方面有没有开始尝试呢?

黄达人:说到服务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使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校不会自己投钱去办企业,尤其是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办企业上。

中山大学经过这几年努力,尤其是在“985”工程的带动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已大为加强。在现阶段,我们认为中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最重要是“转化”,而不是“产业化”。普遍情况是一些教授们的科技成果出来以后,往往因为价格不合适,总是找不到买主,最后转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科技成果也只能留在实验室中,这是一个最大的浪费。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零代价”转让的概念,以“零代价”转让,便是我们学校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转让的科技成果,应保证教授自身的知识产权在其中占有股份,而学校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回报。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中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