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与土地的嬗变史

2004-01-25 来源:光明日报 陈宏灿 我有话说

在《革命百里洲》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部民国时期百里洲——枝江社会立体全景图,甚至感受到了长江中游民国膛村的整体风貌。无论是政治上从“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一、二次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第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和清匪反霸,经济上从民国初兴时的农商繁荣,到灾荒饥饿“吃大户”到土地改革,文化上从民国之初的传统戏剧到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化之歌再到建国之初的新文艺的红火,作者都将其写得起伏跌宕,时序上极具纵深感。同时,由百里洲辐射开去,从南方到北方到全国,从大历史看小区域,由小区域看大历史,空间上具有宏阔感,纵横捭阖、大气磅礴,使作品具有了史诗品格。

作品正是通过对百里洲——枝江经济、政治、文化的解读,令人信服地指出:“一部中国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农民与土地不断嬗变的历史。”

令人感动的是作家对于农民和土地深厚的关爱和他深入扎实的采写姿态。据我所知,赵瑜和胡世全对于百里洲——枝江的采访,绝不仅仅限于民国历史,他们还对当下农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艰巨而深入的采访。《革命百里洲》虽然两眼看着历史,脚却踏在百里洲头;虽然书写的是百里洲的民国史,却不时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当下农民生存状态的思考。作品的国民教育意义也由此凸现出来。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德怀特·幅金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对于未来的改革者来说,中国经历的政治经验显而易见,但又常常被遗忘——改革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受益者。”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十亿农民,这是最大的国情。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就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稳定、改革和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民利益。不久前,一个好消息传来:《革命百里洲》中所述数百年来民建民管、不堪负担的百里洲大堤已在今年被秋列为“国堤”,并拨款亿元以上,对70多公里环洲大堤整险加固。由此,百里洲民负担将大大减轻。

在我的阅读中,《革命百里洲》似乎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民国时期“三农”问题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殊为难得。同时我还认为,它是一部对国民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创新文本。《革命百里洲》真实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描绘、颇有气势而又带有点儿民间说书人意味的语言,完全有理由成为历史文化教育的普及性读本。

《革命百里洲》赵瑜、胡世全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