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从史出见新意

2004-01-25 来源:光明日报 陶佳珞 我有话说

读郑传寅先生的专著《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感到其方法论特色相当鲜明。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论辩,一是比较,一是论从史出。沈达人先生在为郑著所写的序言中挑明了前两点。而我想说的是第三点: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并不新鲜,是做学问的惯例,但是,何种论自史而出,论自何种史中出,论如何自史而出,还是有讲究的。郑著是概论,当然要以论为主,以史为辅。

任何一个概念其原初义或本义不可能不是“源”已有之。或许起源处就隐含着中国戏曲的本质吧。称“戏曲”而不称“戏剧”,这本身就表明论者心中有数,对中西之“戏”作了明确的区分。说戏曲源于古代宫廷俳优也好,说源于皮影戏和傀儡戏也好,说源于古印度的梵剧也好,说源于宗教仪式也好,都说明成熟形态的中国戏曲与这些形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成熟形态的中国戏曲仍然含有古代宫廷俳优或其他形式的因子。就此而言,中国戏曲的起源就不会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因素或多“血统”的。郑著所持的便是此种多元发生论或多源论。

溯源必得援史,这是颇费周折而非做不可的事情。要质疑“中国戏曲源于古代宫廷俳优”等的单源论,除了需熟知古今诸家的论断以外,还需分析其史实依据,寻找论断与史实之间的裂隙。而郑著正是这样做的。

郑著在列举自北宋高承至清代焦循等人的论断之后,直接引出《史记》一二六卷《滑稽列传》中对“被诸多曲论家目为戏曲之滥觞的‘优孟衣冠’”的描述,接着辨明“优孟衣冠”并不完全合乎戏剧艺术的本性。按郑著,“戏剧必须当众表演,但当众表演的不一定是戏剧”。郑著否认优孟说,理由有二:一、优孟对真人的“模仿”是人物装扮,但不是演戏。因为戏剧不限于人物装扮,人物装扮只是构成戏剧的一种要素。二、人物装扮并非自优孟始。因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作为一种“模仿”行为,人物装扮的历史要远早于夏代。这里的关键是,郑著之戏与古人之戏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具备现代形态的戏剧,而后者还只是原始形态;前者是高级概念,后者是低级概念。马克思讲高级动物身上含有低级动物的特征,同理,高级概念如中国戏曲中间肯定含有低级概念如古代宫廷俳优的因子。所以郑著否认“优孟说”而不否认古代宫廷俳优对中国戏曲创生所作的“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郑著认为古代宫廷俳优实为多源中的一源。

该书援引和分辨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不同历史时段的具体情况,考察和推断了中国戏曲产生的远源和近源。郑著认为远源是“人类童年时代所创造的表演艺术”,例如巫术仪式上的歌舞、宫廷俳优的化身表演等;近源是民间社火、宫廷优戏、宗教仪式和外来乐舞。尤其是对近源的考察和推断,充分显示了论者良好的运用史料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论者并没有全盘否定前人的成果,而是在矫正前人“偏执”一端的基础上采信或综合前人的成说,变单源论为多源论。

通观郑著,它是把以上方法贯彻到底了的。精心选取论题,据史出论,在论辩中弥合概念与史实之间的裂隙,力求出新而不作无谓的妄断,这也许就是郑著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吧。

《中国戏曲文化概论》郑传寅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