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故乡的路,一直铺在他的脚下

2004-01-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老特”是文学界朋友对他的亲切简称,因为他的名字对一般汉族人来说显得有点儿长而且绕口:特·赛音巴雅尔。老特无论从声音上还是从外貌上都看不出是年过花甲之人。内蒙古科右前旗好仁苏木的多情山水哺育了特·赛音巴雅尔这位青年才俊,他从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过多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集和电影文学剧本。1980年后担任《民族文学》副主编。

在紧张的创作和编辑之余,老特还主编了系列三部文学史,即《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之后,三部文学史作为献给国庆50周年的献礼图书修订再版,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评论界认为,前两部有开创性质,填补了文学史的空白,第三部有自己独特思路,在中国文学当代编史上有新的贡献。听说他最近又把这系列三部文学史中的重要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再次修订出版,为此,记者采访了他。

老特面对记者诸多的问题,从书架上拿出刚刚出版发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第二次修订本说,七年前他在这本书的导言中就曾写道:“只要他是中国的作家,不管他是内地的,还是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不管他是汉族的还是少数民族的;也不管他是用汉文创作的还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甚至是用外文创作的,只要他的作品在反映时代生活方面有文学价值,我们都将写进去。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该占什么位置就占什么位置,对他的介绍和评价,力求做到全面、系统、准确和公正。”老特对记者说,1996年的版本和1999年的修订版本中,虽然收入了内地的汉族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但缺少了港澳台作家,最近经过努力,在这次的修订版本中,融入了港澳台部分。

据记者所知,许多当代文学史把港澳台的作家作品单独来写,“您为什么一定要把港澳台作家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呢?”老特说:“香港、澳门、台湾和内地,虽然是两种社会制度,但是一个国家,正像香港、澳门和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因此我认为,港澳台的当代文学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老特作为一位少数民族文学史家,较早地把少数民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研究成一种体系,并融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把港澳台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也研究成一种体系,并写进文学史,他的工作具有开拓的意义。

老特谦逊地说:“作为一位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写好少数民族文学史,也有义务写好中国当代文学史,而研究好港澳台作家并把他们编入中国当代文学史,非常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这对于建设先进文化和与时俱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最近,在老特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次修订出版之际,他还整理出版了汉文版的《特·赛音巴雅尔选集》4卷本。是什么使得年近古稀的老特有那么大的工作热忱呢?是故乡的路——内蒙大草原的路一直铺在他的脚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