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返奥斯威辛:一个被“遗失”的世界

2004-02-05 来源:光明日报 士曾 我有话说

压题图片为纳粹集中营中的人们,选自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帝国丛书·杀人机器》。&nbsp


《无命运的人生》是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代表作。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年11月9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1944年,14岁的他被投入奥斯威辛集中营。劫后余生的凯尔泰斯从事过体力劳动,当过报社的记者。对于许多问起他集中营经历的人,风度儒雅、人情洞达的凯尔泰斯只是讲讲他们想听到的奥斯威辛,但从未触及那些深深埋藏在他心底的东西。只有当他开始写作的时候,他才重新回到那个奥斯威辛,而这些作品也总是无一例外地指向他所经历过的恐怖。

凯尔泰斯的作品不断重复着奥斯威辛的主题。凯尔泰斯曾在《奥斯威辛属于谁?》一文中指出,在种族屠杀问题上形成了大屠杀感伤主义、带有禁忌体系的大屠杀经典及其仪典般的语言世界,形成了大屠杀廉价商品,甚至还形成了对大屠杀的否认。为我国广大观众所熟悉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创造了一个大众神话,在这神话中,关于罪犯与牺牲者之间的界限、反抗与幸存的关系等许多敏感问题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种族大屠杀被降级为仅局限于德国纳粹分子与犹太受害者之间的问题。这部黑白片结尾的彩色镜头暗示着人类跨越了恐怖,过去被抛到了身后,人文主义理想得以安然无恙地永世长存下去,凯尔泰斯因此称其为一部拙劣之作。另一部电影《美丽人生》为牺牲者与幸存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一个悲喜剧——通俗剧式的视角,凯尔泰斯说:“这部电影将这个可怕世界的一切荒谬都告诉了我们,而在这无奈面前无能力的脆弱的人却依然具有着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它只是个“童话”。他这样写道:“对于种族大屠杀这一无法理解、无法纵观的事实,我们惟有借助于美学想象才能真正地建构想象。”可以说,《无命运的人生》这部作品正是通过实现奥斯威辛经验的持续化而保持了对于大屠杀的道德反思。

《无命运的人生》这部14万字的小说从构思到脱稿历经13年时间,于1973年完成,但直到1975年才得以出版。这部自传式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犹太少年柯韦什·久尔吉。他以一种特有的、犹疑而迂曲的方式讲述了1944年春他的家庭送父亲去劳动集中营,两个月后他本人在上班途中被抓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然后转往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又从那里去了蔡茨集中营,后来被遣送回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最后于1945年春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一起返回匈牙利的故事。在久尔吉的讲述中,集中营的生活如同单调乏味而又真实的日常生活一样,有苦痛,有无聊,也有欢愉。与其他所有的犯人一样,久尔吉也在一步步地适应着集中营里越来越恶劣的生活条件,直至他的身体严重衰竭,最终他放弃了生的抗争。但就在此时,完全出乎他预料的是,集中营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们对他进行了救治和照料,这让长期生活在惊恐与怀疑中的少年百思不得其解。少年生存了下来。回到家乡后,久尔吉发现,发生过的一切无法传达,在牺牲者和局外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站在两个时代交替的门槛上,少年带着他的过去,准备继续他那“无法继续的生活”。小说以其出人意料的主题和形式,不同的准则、开放性以及充满疑惧的玩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匈牙利及欧洲历史记忆的更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无命运的人生》
(匈牙利)凯尔泰斯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