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维护科学家的声望

周五观察
2004-02-06 来源:光明日报 雪瑞 我有话说

是什么在影响科学家的声望

早在1981年和1991年,鉴于科学研究领域发生的不良问题,中国科学院多位学部委员曾两次撰文,呼吁重视科研工作中的道德问题。当时虽然引起了一些注意,但时过境迁,一些问题已被遗忘。

近些年来,不知是因为不熟悉科研工作的道德准则偶尔违规,还是其他原因,部分科学家辜负了公众的信任,种种弄虚作假行为发展到只能以“学术腐败”名之的地步:伪造学历和工作经历;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或强占他人成果;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切实际的宣传,以科学名义欺骗公众……

在一次又一次看见和听到某某专家和学者参与的“论文剽窃风波”、“核酸营养品骗局”和“纳米闹剧”之后,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声望开始受到质疑。难怪面对科研工作中这些形形色色的违规行为,邹承鲁院士和何祚庥院士要大声疾呼:“作为当今科学研究领域的主体力量,严格遵守科学道德,遵循国际惯例,对中国科学进入世界舞台、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声誉是绝对必要的”;“作为科技工作者,大家越是相信你,你治学、说话、办事就越是要严谨,不能因为利益因素,故意利用自身影响夸大其词”。

科学家职业声望缘何排第一

在成都举行的2003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上,有位社会学者公布了一份综合1983年至2000年7次职业声望调查结果的研究论文,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家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声望稳居上游。尽管他的研究只引用了2000年以前的数据,但据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组织的一项调查,科学家的确是声望最高的职业之一。

在研究者看来,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要求、职业报酬和职业环境,但就科学家这一职业而言,其声望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不能忽略科学技术本身的强大“力量”。

生活在一个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舒适与便捷。科学知识虽然不是绝对真理,却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社会文明和繁荣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科学体系是一个不断地去伪存真、臻于完善的系统,这种在否定与肯定中自我修正的机制确保了科学的纯洁性,欺世盗名者纵然可以横行一时,却难以蒙混一世。尽管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品质和性格,诚信却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一个出现诚信危机的社会,被人们视为真理追求者乃至化身的科学家会具有如此高的声望,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以高科技为卖点的商品广告中,让模特穿上白大褂扮演科学家所取得的宣传效果并不啻于明星出场。

声望与责任下的科学家应该做些什么

既然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始终具有相当高的声望,那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本职科研工作以外,科学家还可以为社会多做点儿什么,以不辜负公众对他们的尊重呢?总结一下来自媒体、公众和科技界自身的声音,无外乎是:

多站出来揭批伪科学、迷信和事实错误。从“水变油”、“核酸营养品”、“法轮功”,再到去年的“江苏高考数学错题”事件,始终有一些敢于讲真话的科学家挺身而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科学家群体赢得了荣誉。我们希望这样的科学家再多一些,而在类似事件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的科学家再少一些。

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做科普。有人对科普误解极深,说什么“拉不到课题的做科普,退了休的做科普,爱出风头的做科普”。科普工作者不会因为误解而却步,始终有一些科技工作者对科普怀有很高的热情,而科技部、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和组织也为此专门设立了科普基金。我们希望科普队伍的规模再大些,科普活动的影响再深远些。

还需要提到一点,那就是科学家与同行、政府官员、媒体以及公众之间应该多进行交流与讨论。面对诸如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纳米产品、艾滋病预防这些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与话题,许多人虽然关心但却似懂非懂、难辨真伪,这个时候,专家的一句话或一个行动无疑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产生有利影响。

科学家是崇高的职业,这不仅因为我们相信科学的合理、技术的“神奇”,更因为我们一直把科学家的职业精神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科学家的负面报道,但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是兢兢业业、诚信有加的。但愿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好,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