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血化甘霖魂融根

2004-02-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春节期间,不约而至的人群前来缅怀好校长王玉华。情深意浓的祭文告慰英灵:“您用生命培育的日照实验中学这株大树,已枝繁叶茂,赢得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

珍藏的镜头之一:王玉华坐在病床上,一边挂着吊瓶,一边牵挂家属楼建设

“学校发展正在节骨眼上,怎能倒下”,王玉华在病床上不时喃喃地说。

2001年底,王玉华一连20天发烧不退,到医院一查:食道癌。此时,正是建校二期工程启动的关键时刻,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他对别人隐瞒病情,悄悄到青岛的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切除了一段食管,开胸时抽掉一根肋骨,刀口有一尺长。为恢复快,他拒用“止疼棒”。手术不久,他又佝偻着身子出现在校园。

按医嘱,必须躺下休息,按时放疗、化疗。王玉华顾不上,就秘密地到市医院打吊针,有时针打到一半,接到电话,拔下针头就跑。为建设家属楼,王玉华昼夜奔波,仅办手续就跑了几十趟,时常虚汗淋漓,有几次差点晕倒。复查时,医生惊异地发现,还有一寸刀口没有愈合好。

妻子心疼他,把他的腰带藏起来,王玉华找了根布条胡乱扎了一下就到学校里去了。有一次妻子把他反锁在屋里,中午回家一看人不见了,打电话一问,人在学校里。她至今没弄明白丈夫是怎么出去的。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一个健康的人尚难熬得住,他拖着重病之躯何以能支持长久?一米七八的个头,仅有50多公斤重。上楼要扶着楼梯,腰也直不起来了。去年3月,他饮食已很困难,大多只喝点稀饭、豆汁。

珍藏的镜头之二:临行前,他让人搀扶着,在校园里缓缓地转了一圈,含泪依依惜别

新建学校白手起家,王玉华恨不得分身有术:筹资、征地、考察、规划、建设,一环紧扣一环;跑师资、跑生源,更是刻不容缓。

两年间,他没休过一个星期天,跑了17.5万公里。二期工程还未完成,三期工程又征地100亩,建教学楼、艺体楼、学生公寓,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

“管理创品牌,奥赛夺金牌,学校创名牌”,这是王玉华的庄严承诺。他想,仅有拼命精神是不够的,必须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坚持打开围墙办教育,先后请来32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作报告或学术交流。还与国内11家教育科研单位协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教师分期分批派出去取经学习;要求老教师做好传帮带。经常开展讲课比赛等活动,迅速培养起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敬业爱生的一流师资队伍,有58名优秀教师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

“用社会的钱办学校的事,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有限的钱办更多的事”,仅用30%的资金就完成了校建一二期工程。3年间,建筑面积已达7.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学校先后荣获省、市级19项荣誉称号。

在京住院的日子里,王玉华时时挂念着学校,坚持每天与学校联系。去年5月2日,病情恶化,食管形成漏洞,咽唾液都困难,整个肺部感染,疼痛难忍。当电话里传来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珍藏的镜头之三:从昏迷中醒来,瘦骨嶙峋的手四处摸索着,妻子俯身将手机放在他的手上,他清瘦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亲人商量着把手机给藏了起来,王玉华急得满头是汗,妻子只好又把手机还给了他,从此他就再也不肯放下了。学校派人看他,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玉华喘息着断断续续地说了最后一句话:“学校……到了关键……千万……”。

人们仍记忆犹新:每当中午、傍晚,王玉华就出现在食堂、餐厅和教学楼。他问学生饭菜可不可口,找学生谈心、看作业。而把自己吃饭从不当一回事,总是饥一顿饱一顿。每晚10点,校园一片宁静,他瘦高的身影又总是出现在校园里。

王玉华常说:“学校管理万不可留下一点遗憾!”炎热的夏天,贫困生李峰等14位同学正为没有蚊帐发愁。他对后勤主任说:“快买蚊帐,不能让一个学生挨蚊子咬啊!”买了蚊帐和竹竿,他亲手把蚊帐撑好。

对老师也是如此。教师有病有灾,王玉华无一不到身边问候。在他的记事本上,清清楚楚地记着:谁家孩子该入托了,谁家的孩子该上中学了,谁家里的煤气该灌了……教职工们想到的,他早想到了;没想到的,他也给安排到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