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官 外交官 画家

2004-02-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图为哈斯在创作。


法官、画家、外交官,人们很难将这三种职业与同一个人联系起来。道理很简单,无论是法官还是外交官,都需要冷静,需要克制自己的感情,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画家则需要激情、需要奔放、需要自由思维的空间……然而,德国驻华使馆参赞罗伯特·哈斯博士,就是将这三种职业结合在一起的奇才。

哈斯先生到北京工作已3年有余,我与他相识也有一段时日,但直到不久前参加他在北京的画展开幕式,才知他还是一位画家。采访他的想法也因此萌生。

与画笔结缘

哈斯出生在德国西部小城比勒费尔德一个商人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4岁那年,因为拉丁语成绩不理想,父母替他找了补课教师。但哈斯对早已远离现实生活的拉丁语不感兴趣,为了引开老师的注意力,他经常把话题引向挂在老师家里的几幅现代画。没想到这位拉丁语教师对绘画颇有研究,在这位老师的启蒙下,哈斯拿起了画笔。哈斯对色彩的感觉及他的艺术天赋,很快引起了德国现代画家、艺术老师汉斯的注意。他不仅私下给哈斯授课,还建议哈斯报考艺术院校,将绘画作为职业来追求。

但哈斯的父亲坚决反对儿子学现代画。“在父亲眼里,学现代画的人不是精神有问题就是骗子”,哈斯笑着打趣说,他是在母亲的支持下偷偷学画的。上艺术院校,父亲那儿肯定通不过。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法律,因为这是德国“择业范围最广的专业”。他的博士论文与“自卫法”有关。毕业后,在一家法院当了2年民事庭和刑事庭的法官。但他很快发现,自己不想把后半生埋在各类案件的公文堆里。他瞅准机会报考了联邦经济合作发展部,不久被派往非洲任职,一干就是4年。

到大学后期,因为学习压力增大等因素,他已无时间继续作画。当了法官、尤其是到非洲工作后,他更感到自己的绘画生涯已经结束。但他仍保持着对艺术的强烈兴趣,只要有时间,各类艺术展览从不放过。他继续用画家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来认识周围的一切。

第二次拿起画笔

从非洲回来,在整理家务时,他又找出了自己以前的画作,坐在地上仔细端详。从艺术审视者的角度,他觉得有些作品还不错,但又怕拿不准。他将画拍成照片,寄给当地电视台的一位艺术评论家。很快就收到了评论家的回信,评论家很喜欢他的作品,希望他继续创作。就这样,哈斯在中断创作约10年后,重新拿起了画笔。这时,他当法官的经历,他在非洲的经历,都成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种种灵感喷薄而出,他不停地、疯狂地创作,一年画了1200多幅。

1989年,他接到德国莱茵-西格艺术协会的邀请,希望他以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为主题,创作一幅画。展览开幕那一天,莱茵-西格艺术协会会长站在他的画前久久不愿离去。他很难相信,眼前这幅风格粗犷、充满张力、色彩运用独特的现代画佳作,是出自身旁这位身材瘦小、衣着整洁、举止文雅的公务员之手。在他身上,会长看到了“两个不同灵魂的和谐统一”。之后,哈斯的画家生涯似乎迎来了高潮。德国议会、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纳米比亚美术馆……国内外请他办个人画展和参加集体画展的邀请,雪片般飞来。

肖像画里写真谛

看哈斯的作品集照片,发现他的创作主题以人物肖像为主,他的速写集也如此。好像猜透了我的疑惑,哈斯说,他喜欢找个安静的角落,坐在那里观察周围的人。朋友开玩笑说,他是在看美女。其实每个人的脸和眼是最能反映其内心世界的。有人爱画风景,有人爱画美女,他喜欢画肖像,喜欢用画笔和色彩来反映社会的扭曲、人生的艰辛,描绘人们的无奈、他们必须承受的压抑、内心的张力和爆发前的呐喊……哈斯说,每次创作,都是其真实情感的流露。创作时,人很兴奋,只知不停地画。一旦完成,他都会感到精疲力尽。他说,有一次自己的一幅得意之作被人买走。他想照此再画一张自己留下。结果完全找不到感觉,画出来的不知是啥。

德国画家很多,科隆和杜塞尔多夫就各有约2000名自由画家,其中95%以上不能靠绘画生活;波恩约有50家画廊,但靠卖画赢利的只有3家,其余都靠做画框、卖绘画材料等辅助生意维持。从这种意义上看,哈斯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高兴。虽说作为画家,他也经历过失败,他的画作也曾被人拒绝,但毕竟他可以不必为生计犯愁。

作为画家,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历史、艺术、哲学、摄影,都能深深地吸引他。在马来西亚工作期间,他发表了不少关于伊斯兰习俗的文章;2001年到北京工作后,中国文化又成了他关心、研究的重点。走进他在北京的家,犹如来到一座民间博物馆,客厅里的家具,从餐桌、条凳到座椅,都是明清风格,从中国民间收来的;客厅里陈列的门楣和其他木质浮雕,也是从中国民间收来的。这几天,他正在为一家德国杂志写关于中国墓葬文化的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