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八旬翁与37个贫困孩子的故事

2004-02-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唐育之 本报记者 王绍雄 我有话说

叶新海,这位1983年就从江西修水县建筑公司退休的老工人,用他并不强壮的双手,11年来无怨无悔地为37名贫困儿童援手。
2月9日下午,江西省修水县城宁红大市场文具批发行的张老板,迎来了两位特殊而又熟悉的老客户——85岁的叶新海和78岁的老伴梁祝英。他已记不清这是他们第几次来他店里做生意了。今天,他们和往常一样,先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购物单子,手里还拿着一支笔,照着单子对张老板说道:语文、数学练习本各100本;英语、化学、物理练习本各60本;软面抄90本;铅笔230支;文具盒、三角板、;圆规各10套……叶新海边念边记,老伴边清点边捆绑,然后一起装入大纸箱。
老俩口回到家后,又把买来的本子、文具等,按人分好,然后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十多个红包,装进了30元、20元不等的现金和替孩子们交的1700元书学费款,全部捆绑好后,老伴仍在提醒他:“这次给孩子们‘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的奖金要多带些。”因老伴的脚病又犯了,老叶拉着老伴的手说:“这次你就别去了,我会把这些东西一件不少地送到每个孩子手中的。”这是叶新海夫妇第20次给他们资助的贫困孩子送学习用品和书学费用。
199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叶新海看电视时,有一条新闻深深打动了他,全国还有几百万适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或辍学。便同老伴商量,从家里的经济收入中挤出一部分帮助失学儿童入学,他的想法不但得到了老伴的同意,而且还取得了家人的一致赞成。第二天,他便来到修水团县委,申请加入“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的助学行列,当年就结对资助了修水县山口镇3名失学儿童入学,第二年增至10名,1996年增加至15名,尔后逐年增加,到2002年已增加到了37名。
今年85岁高龄的叶新海,幼时家境贫寒,兄弟五人仅他自己读过半年私塾。1954年在县建筑公司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退休后靠帮人做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积攒了一笔钱,1987年在县城中心建了一幢时价2万余元的三层楼房。现在,他和老伴住一层,出租两层,月租金700元,加上退休工资,年收入12720元,除每月260元伙食费和每月100元的零星开支外,其余全部用于帮助贫困孩子和县内其他慈善事业。
十几年来,叶新海为了这些穷孩子,不知操碎了多少心。每个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三天,叶新海便同老伴先从县城坐5公里的公共汽车,到良塘汽车小站,再坐40公里的班车,到山口中学,把在这里就读的中学生的资助款和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一一发完后,再步行3公里到中桃小学为资助的小学生发放学习用品和书学费用。11年共计资助贫困孩子各项费用6.3万元。
有好心的朋友,曾劝过叶新海:“你年纪这么大,家庭又不宽裕,每年拿出年收入的一半多来供这么多孩子读书,划得来吗。”叶新海轻松地回答道:家庭确实不富裕,但与旧社会吃上餐愁下餐相比,实在是天地之别,如果不是党和社会主义,能有今天吗,我现在这样做,没有什么遗憾,只觉得活得更加踏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