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南京的魅力

2004-03-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

南京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南京,绚丽多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却把古都的神韵留给了石头城———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丰厚的历史文化是南京的一线血脉;作为现代化的滨江城市,文

化也是南京的立市之基和强市之魂。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本身正在成为一大产业跃上经济发展的前台。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区域,大手笔、全方位地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全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南京将举办首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届时,北京、西安、巴黎、莱比锡、维也纳等国内外2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市长、艺术家和杰出青年代表将会聚金陵,同筑世界历史文化舞台,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的盛宴。为推动南京走向世界,本报从今天起开设“文化南京”专栏,分10个专题展示南京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最早提出我国“五大古都”时,南京就位列其中。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77处。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都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南京的最大特色,闻名遐迩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充满着文化魅力。

文化南京的魅力,在于其独一无二的都城构架。南京从东吴建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代城址相互叠压,形成了一个通史式的历史文化长廊。南京老城的规划是充分结合和利用“山川形胜”、“虎踞龙盘”的自然条件,山水相依,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南京都城的格局,六朝、南唐、明朝、民国的历史轴线清晰可见,是中国著名古都中保留最完整的城市。老城是南京几千年文明的基石,是南京的精华所在。南京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的保护和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南京历史上曾经有着世界最长的明城墙,有着作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大报恩寺塔,有着代表中国对外开放并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郑和下西洋造船厂,有着举世瞩目的江宁织造府等等。

文化南京的魅力,在于其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早在六朝时期,南京绘画就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从东晋顾恺之、南唐顾阂中,到近现代徐悲鸿、傅抱石,可谓金陵画派,千年辉煌。唐宋和明清期间,南京先后成为诗词、戏剧和小说的创作热土。王昌龄的《采莲曲》,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崔颢的《长干曲》,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还有李商隐、王安石、陆游、辛弃疾等,可谓名家名诗荟萃,直到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千古绝句。从孔尚任的《桃花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直到近现代,南京的文坛不断地产生并活跃着文化艺术的大师巨匠。

文化南京的魅力,还在于其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历史上没有哪个城市像南京这样成为频繁上演历史悲喜大剧的舞台。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从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1937年30万同胞遇难,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国民党22年金陵春梦的破灭,南京比任何一个城市都承载过更多的民族悲欢,更清晰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和屈辱,更集中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不屈和抗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经济是城市的命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深入挖掘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一批优秀的精神产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批有较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场馆相继落成,一批文化企业正在兴起,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南京逐渐形成了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思路、新举措。明孝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茉莉花》唱响海内外,南京市民族乐团应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第七届中国新年音乐会,云锦正在走向世界……

现代文化理念让老城焕发出新的光彩。“十五”期间,南京市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老城改造,围绕市里确定的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突出“显山、露水、见城、滨江”与古都文化的有机结合,让历史文化资源以多种方式亮出来、透出来,以文气聚人气增名气。新城区的开发注重塑造城市的时代文化特色,使建筑成为艺术,成为可供观赏的景点。近几年里,南京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

时代赋予南京文化新的内涵。南京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近两年来,全市大力塑造“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深入开展城市形象大讨论,传扬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去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市人民在“非典终将倒下,城市精神永存”的信念鼓舞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新风貌,铸就了“博爱之都”的城市新形象。

滔滔长江评说,巍巍钟山作证。我们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京这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和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现代化的新南京将无愧于历史的馈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