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热”土地上崛起的大学城

2004-03-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唯一一所面向热带农业的高等院校

中国的最南端有个海南岛。海南岛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热带资源。海南岛上还有中国唯一一所、也是东南亚唯一一所面向热带农业的高等院校——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这所地处中国最年轻省份的大学,却已有45年的历史,而且是中国高等院校

中最大的“地主”——拥有约7万亩土地。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地处海南省,但服务于我国的整个“热区”——即北纬23度27分以南或年平均气温20度以上的地区,包括广东、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南部及海南省全境,总面积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5%。占地比例虽小,却有着巨大的区域优势。

该大学正是立足于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热带资源,在教学科研上做足“热”字文章,从而体现了它的鲜明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是目前在农村办学最成功的典范之一”——这是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8年来校视察时,对它的评价。该大学从海南儋州农村一片莽莽苍苍的茅草地起步,今天,已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城,早先单科性的热带作物学院,也已发展成以“热”为本,融农、工、管、理、文、法于一体的多科性热带农业大学。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功不可没”。——这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对该大学的高度赞扬。建校45年来,取得科研成果881项,其中仅橡胶北移、橡胶优良新品种、橡胶割制改革、橡胶生长刺激剂、橡胶专用肥料等几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就为国家创造了160多亿利税,并使我国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

45年中,有近17000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各地,使国内凡有“热带作物”处,皆有“热农大”人;从这里,还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了农业部长和海口市市长,走出了现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校长……

倘佯于这座坐落在农村的大学城里,令人不禁联想起3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谪居儋州,头戴斗笠,脚登木屐,为当地学子讲学明道,从他的弟子中走出了海南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他把中原文化的种子播进了这片“蛮荒之地”,使琼州教化日兴,人文渐盛。

300多年后,一大批专家学者为了国家的需要,坐着木炭车满怀激情地来到儋州,就在距离苏东坡当年讲学40里地的地方,创办了这所大学——这是海南成立最早、办学层次最为齐全的高等院校。近半个世纪来,这所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从整体上提升了琼州大地的科学文化水平,拉动了海南乃至整个“热区”的经济发展。

●在“热”土地上创造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典范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是在特殊年代、因国家特殊需要而诞生于这片“热”土地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近邻朝鲜又燃起战火,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禁运,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首当其冲。而没有天然橡胶,新中国就等于被别人卡住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脖子。

“必须争取橡胶自给”,这是中央的决定。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广州应运而生。但橡胶是热带作物,按传统,北纬17度以北已是种植“禁区”(海南处于北纬18~20度,广州为北纬23度)。为使科研更贴近实际,1958年,研究所从广州迁至海南儋州,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同年,为了大量培养发展天然橡胶的人才,创建了“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大学的前身)。

热科院和热农院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像一对连体姐妹:第一代创业者伐荆棘、割茅草、糊泥墙搭建起茅草房——这既是宿舍,又是实验室、教室和图书馆;热农院请热科院的研究人员当教师,热农院的学生边学习,边参加各项科研工作;同时,为孵化橡胶育种、橡胶栽培的各项技术,“两院”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试验农场,技术相对成熟后,再向海南乃至整个“热区”推广。

随着科研和教学内容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两院”有分有合,逐步将各自的管理重心下移。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渗透融合、优势集成依旧:人才内部流动,优势互补;设备、图书馆等资源共享;联合申办重点专业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联合培养了44名博士研究生和229名硕士研究生;联合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60余项……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院”的试验农场就开始独立经营,共占地708公顷、职工860名,既是高新技术“孵化器”,又是起步最早的校办企业。改革开放后,借助于本院校科研成果,“两院”建立了乳胶制品厂、植物组培中心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经过40余年的滚动发展,试验农场的面积已拓展到3042公顷,院校办产业总资产达2亿多元,年营业收入达1.1亿元,对保证教学、科研的完成,对孵化和推广热带农业高新技术,对解决职工家属就业,稳定教学、科研队伍,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这种“与生俱来”、又经后天精心培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是它办学的精髓之一。

●“热”字特色专业和“热”字特色教材

我国“热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长冬暖,农业生产可终年进行;同时土地资源丰富多样,植被种类有8300余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热带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但“热区”农业又有其特殊性:高温高湿的气候极易导致病虫草害爆发;农产品贮藏、贮运过程中保鲜困难,极易霉变、腐烂;许多热带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需要有一个初加工和深加工的过程。

无论是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还是其特殊性,都对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教学提出了独特的要求。首先就是专业设置。既然建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培养人才,最先设置的就是“热带作物”专业——这在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专业,其中最重要的课程就是“橡胶栽培”。

之后,为了适应橡胶等热带作物产业化的需要,该校先后设置了热带作物栽培、热带作物育种、热带作物病理学、热带作物昆虫学、热带农业生态、热带作物产品加工、热带农业经营管理、生物技术等一系列特色专业,逐渐配套,自成体系。其独有的“热带”特色,是其它农林院校的专业所不能涵盖的。其中“热带作物栽培”专业(现已拓宽为农学专业),在国内外均有影响力。

“热”字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45年来,该校自行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一批其它农林院校所没有的“热”字教材,如上述《橡胶栽培学》等外,还有《热带食用作物加工》、《胶乳制品工艺学》、《热带作物营养与施肥》、《热带作物气象学》、《热带作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这些“热”字教材,不仅满足了该校教学之需,而且对国内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也为其它学校提供了教材或参考书。

此外,重视热带作物(多数为多年生)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是该校的一贯传统;再次开发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AS及其在农林学科方面的多变元分析,热农大在全国农林高校中是属于前列的。

●把科研成果写在“热”土地上,经济效益达数百亿

“两院”的881项科研成果,从“热”土地上取得,又反哺“热”土地:

橡胶北移,也即“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被誉为“创造了世界植胶史的奇迹”。这项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应用,使我国在国际上认定的植胶“禁区”里建立起了天然橡胶业;“橡胶树国外优良无性系的引种试验与应用”成果,使我国种植国外优良无性系面积达320千公顷,占全国植胶面积的88.3%,仅1981年~1995年就累计增产干胶193.5万吨,创造利税53.32亿元。此2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关于剑麻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成果推广应用后使我国剑麻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当前我国剑麻年收获面积近2万公顷,纤维产量达5万多吨,单位面积纤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平均单产的3倍多,我国已成为世界剑麻纤维产量最大的三个国家之一,而剑麻纤维及其制品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热带作物产品。

“木薯新品种的选育”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推广应用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种植面积近50万公顷,成为这些省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优良牧草———热研2号柱花草、热研4号王草,性状优良,管理粗放,几年来,已在华南、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面积逾23万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余亿元,还在山区退耕还草、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海南的香蕉产业近几年迅速崛起,种植总面积已达3万多公顷,年产值逾15亿元,年利税近亿元。这一产业的辉煌,源自于该院校引进的巴西良种香蕉和香蕉组培苗技术的突破。目前,该院校提供的香蕉组培苗占全省种苗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

●“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

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校友册里,有一大串名人:何康,原农业部长,“两院”第一任院长;黄宗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第二任院长;吕飞杰,该校1964届毕业生,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国务院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陈章良,1982届毕业生,在赴美攻读研究生期间,获“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郑小波,1982届毕业生,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王法仁,1982届毕业生,中共十六大代表,原海口市市长;陈永宝,1982届毕业生,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创立了闻名中外的“南安金丹治理模式”;王庆煌,1984届毕业生,中共十六大代表,其所领导的“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探索出“科研、开发、观赏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以上这些名人,仅仅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6850个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为了解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趋势,2002年7月23日至8月10日,由该校68名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16个小组,分赴广州、深圳、福州、厦门、南宁、桂林、昆明、攀枝花等13个城市,及海南省农垦系统的17个农场,向252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44次,收集到了591名校友的情况。

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论是无可争辩的:

有155家占64.9%的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能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有173家占72.4%的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有210家占87.9%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的道德素养很好,热情积极,责任心强,作风踏实,吃苦耐劳,有极强的事业心。

有165家占69.1%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在其单位里业绩突出,特别是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热作栽培、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涌现了大批优秀工作者。

另在被调查的239家单位中,该校毕业生在其中担任重要岗位的就有206家,占86.2%;其中担任领导岗位的有80家,占了33.9%,是业务骨干的126家,占52.3%。深圳是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现代化大都市,但该校毕业生凭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深圳的园林行业里占据了半壁江山。

无疑,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历届本科毕业生及8万余名在该校接受过培训的各类技术人员,已经构成了我国“热区”农业生产的中坚和栋梁,发挥着其他院校毕业生难以替代的作用。

●发展特色,向“热区”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笔者在这次采访中,正遇校领导在组织课题组,全力攻克“椰心椰甲”——专吃椰树心的一种害虫。据了解,这种害虫自2002年年中传入海南,已经危害了海南11个市县的44万株椰子树,如防治不力,若干年后海南岛将不再有椰子树已经不是危言耸听。校领导告诉笔者:学校对这件事已高度重视,因为凡是海南农业生产中最急迫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要竭尽全力去攻克的重大课题。

随着热带水果、热带蔬菜、热带花卉大举进军内地与国外市场,随着热带高效农业逐渐成为“热区”的支柱产业,生产中提出的新课题层出不穷,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专业学科领域也在不断拓展:1996年,本科专业增至12个;现在已达27个;还有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所设学科专业已经涵盖了整个热带农业领域。

该校近几年设立的生物技术、草业科学、市场营销等新专业尤其热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生物技术”,改善“热区”特色果蔬的品质,以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草业科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带动“热区”的动物养殖业;通过“市场营销”,强化热带农产品的产后处理与销售,增加其附加值。

而该校的重点服务范围,也已拓展到包括8个省区在内的整个热带、亚热带农业区域,招生范围则扩大到了全国的17个省(市、区)。

●适应需要,培养“热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该校植保专业98级学生王光旭,在一次实习中发现一只被真菌寄生致死的蝗虫,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该种寄生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完成了室内蝗虫致病力的研究项目。此论文在200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这在海南省尚属首次,他也因此获得了团中央颁发的“建昊”奖学金。

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率在60%以上,如广西南宁欧景花园环境设计、海口热带植物博览园总体规划、广东番禺锦绣香江——百果花园、洋浦中心广场设计等,均已被各有单位采用。

因此,每年学生尚未毕业,用人单位已纷纷登门。2002年就有179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拟招聘人数超过了应届毕业生数。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此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坚决而深入:

强化公共课和基础课,课时比例提高到总学时的46.7%;开设计算机、园艺等11个辅修专业,鼓励学生主辅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增加绿色食品工程、生物多样性概论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至85%以上。校内实习基地已达18个,校外实习基地65个。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每个学生平均实验设备费须达5000元,该校达到了11335元,规定试验场地生均8.76平方米,该校达到了29.91平方米。

学校大力购置多媒体设备和电化教学片,研发了多门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创造网络学习环境,并通过多媒体在线课堂的教学,实现互动循环的网上教学模式。原教育部长陈至立说:“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现该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设的课程已占全校必修课总学时的19.7%。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如从2001级开始,实行弹性学时制:拿够了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中途需要打工休学的可以推迟毕业。工学院的刘思、田洪池、向铁明,植保学院的曾莉娟等同学都是其中的受惠者,3年修完了4年的课程,提前毕业。

学校设立了“热带农业科学奖”、“勤学奖”(分别由何康、陈章良捐资)等12个奖项,每年受奖励学生近1500余人次,获奖面达30%,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对教师则建立了一套完全量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评估结果与教师岗位津贴发放、职称晋升和岗位调整直接挂钩,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权制。

傍晚6:30,笔者饭后在校园散步,学生们川流不息地背着书包从我们身边越过,直奔图书馆、教室夜自习。夜11:00,笔者从教务处采访出来,走过园林专业大教室,只见里面还是满满的,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绘图。“这个专业的学生通宵达旦画图是经常的。”校报学生记者小王如是说,“我大一时学习风气还没有这么浓,这两年同学们是越来越用功了。”

●“立足海南,面向热区,走向世界”

采访中,很多师生对笔者讲这样一段话:中国的热带地区虽小,世界的热带很大,而且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在热带的北缘,对热带作物科研和生产有所发展,意义就不限于中国了,这是一项前程远大的事业。

“山野崛伟业,草庐出俊杰”——老校长何康的这句诗,是对该校第一代创业者的真实写照。当年,他们义无返顾地抛弃大城市的繁华,来到海南农村毒蛇蜈蚣出没之地,住“草房大学”,以“两薯”挂帅(靠红薯、木薯充饥),数十年卧薪尝胆、艰苦奋斗。“扎根宝岛卅八秋,壮志未酬誓不休,不裹尸骨回故里,我以我血荐琼州。”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硕果累累的林德光老教授的这首七绝,写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品格和精神。

就凭着这种代代相传的“两院”精神,以及广大农垦职工的艰苦奋斗,新中国的橡胶事业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国际上赢得荣誉,赢得了尊重。1982年,“两院”代表我国加入了国际天然橡胶发展与研究委员会,先后4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了4期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际培训班;举办了5次“橡胶花药组织培养国际培训班”,为十多个国家培训了近100名科研人员;还代表我国多次派出援外专家,帮助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等热带国家发展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业,得到了这些国家政府的称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有着巨大区域优势的热带地区,已成为真正的“热点”。不仅许多热带国家设立了大型热带作物专门研究机构,一些地处温带地区的国家,如法国、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也在本国或第三世界的热带国家,投巨资设立研究热带资源的专门机构,建立起大量的试验基地,世界各国对热带地区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态势已经形成。

这对我国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既是千年难遇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到2010年,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际热带农业科教领域有较大影响,国内农业院校中处于先进地位,部分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热带农业特色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这就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新的定位。

在笔者采访期间,正逢教育部下达了对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论:良好。这次接受评估的共有全国32所高等院校,评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全面和级别最高的,被高教界人士称为“国评”。像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这样一所地处边远省份、又地处农村的大学,能得到“良好”实属不易。

但同时递到笔者手上的还有一份该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调研报告》。“以后每5年评估一次。”一位校领导微笑着说:“等下一次评估时,我们应该是‘优秀’了。”他的语气非常自信。他身后的两位副校长也在微笑着,同样非常自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