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

2004-03-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用人单位只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求职路上的一道坎。据报道,近日在长沙的一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即使有应届大学毕业生使出了“不要工资”的“杀手锏”,但最终还是遭到了用人单位的拒绝。于是,我们听到了:“不给我机会,怎么有工作经验?”的无奈感慨。

是,难道工作经验非要用人单位提供机会才能积累吗?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出于节约用人成本和提高用人效率的考虑,提出“工作经验”的要求也系无奈之举。因此,责任不在学生,也不在用人单位。迫人思考的问题是:当前高校的教育为什么和社会实践工作的需要有那么大的距离。

近几年,案例教育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案例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拿出具体的对策才行。哈佛商学院是案例教育搞得最为出色的,目前用于教学的6000多个案例,全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其中1/3是近3年发生的事情,且每年都更新四五百个。这就有利于把学生推向商海实践的前沿,培养成为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的高手。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教育走的是一条相当保守、封闭的道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能接受的只是枯燥乏味的“原理教育”,似乎只要学会了原理,就找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在“原理教育”的要求下,讲课便是知识的灌输,考试则成为衡量学生获取知识程度的重要依据。即使有所谓的实践,大不了也只是上街参加一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在单位打打杂工而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们自然会是拿着一张没有工作经验的文凭而迈出校门的。

当然,实践教育并不全是案例教育,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但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必须把社会现实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鸿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