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更新观念 凝聚力量 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

2004-03-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记者:顾书记,您好!您多次讲到武汉大学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讲到武汉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讲到武汉大学在优化高等教

育结构和布局中应有的贡献。您在发表的一些文章中也经常强调学校发展中的大格局观。那么,这种大格局观是否与您曾经在教育部工作的经历和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解有关?

顾:是有一些关系的。因为我一直比较关注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比较关注当代高等教育的走势,以及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的问题。但是,强调这种大格局观,主要还是从武汉大学的具体实际出发的。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著名学府,作为一所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等学府,作为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它的发展就不能只看到校园面积、学生规模、师资水平、学科特点等等一些实际情况和条件,还应该看到更重要的一种实际情况,那就是武汉大学在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该承担的任务、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等等问题,这是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和方向性意义的实际,忽视这种实际,就可能导致短期行为或者丧失发展机遇。因此,对武汉大学的发展,我们特别强调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出发,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比如,我们提出武汉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提出把武汉大学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好的大学的目标,提出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都是着眼于这种大格局观。甚至在一些具体措施上,比如,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加大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力度,加大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的力度,也都是着眼于这种大格局观的。在学校的几次大会上,我们强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正确看待兄弟院校的发展;在学校的发展上要有大视野和大气度,取得一点成绩不要沾沾自喜,受到一点挫折也不要灰心丧气,全校上下要卧薪尝胆、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我们也不止一次地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高等教育知识的学习,要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并且我们实行了领导干部学习报告制度,目的都是在强调和树立这种大格局观,促进学校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记者:2002年武汉大学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校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赞赏。您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两大系统,可不可以说,这是您在学校管理中的系统观的体现?

顾:实际上,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系统观念,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也是从学校管理的实际特别是武汉大学具体的实际出发的。武汉大学是2000年8月合并的,学科众多,师生众多,办学规模被媒体称为“航空母舰”。对于这样一个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如何把丰富的教育资源合理地配置和科学地整合起来,如何把办学力量有效地聚集起来,形成学校发展的新的势能和新的增长点,这事关学校的发展前途。这个问题不解决,可以肯定的讲,武汉大学今后只能是一所有规模而无优势的学校。那么,要凝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要突出重点,必须特别强调学校管理中的系统观念。刚才你讲学科建设的两大系统,就是出于这种整合、凝聚、优化的要求提出来的。我们讲的学科,是大学科,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包括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等。根据现代大学的功能,我们拓展了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外延,形成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新观念。我们希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管理部门的角度讲,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建设管理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学院的事,我们的人事工作、财务工作、外事工作、后勤工作等等行政管理,都要围绕学科建设做文章,都要从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来计划和开展自己的工作,这就构成了学科建设的两大系统。实践证明,这种系统观念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工作,特别是在加强合作,消除壁垒,增强团结,减少内耗,提高效益,减少浪费等方面,效果是明显的。这就使得我们在合并以后能够形成共同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把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集中优势、突出重点,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记者:去年,武汉大学举行了110周年校庆。校庆期间,学校举行了300多场学术报告,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两院院士,有著名企业家,还有高层官员登台讲学,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这也成为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最为显著的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您非常重视学术,而且致力于推动学术的发展,请您谈一谈您对学术发展方面的一些观念和看法。

顾:显然,学术是一所学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发展学术是学校工作的基本主题。如何推动学术的发展,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我想,对于学校来说,学者、学科、学术、学风这四个“学”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科是学术发展的平台,学者是学术的载体,学风是发展学术的保证。我曾经在学校的一次大会上讲,学科好比是一场战争中的制高点,掌握了制高点,就掌握了主动权;那么,谁来抢占制高点 那就是学者,我们必须有大师级的学者,要有高水平的学术团队,这是战斗的主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力量;我也讲过,对于我们的学者,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个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而学风问题,应该是学者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抢占制高点的战斗力的保证。这四个“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记者:您刚才用四个“学”来概括您的学术发展观,其中关于学风问题,是不是针对当前学术界存在的浮躁风气提出来的?

顾:的确,浮躁问题是蔓延于学术界的一种不良现象,也是存在于高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该把学风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抓,不然的话,在我们的高校,学者、学术只能是平庸的。学风问题也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种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前年暑期,我到西藏参加武汉大学与西藏大学的一个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在那里,武汉大学的一位叫卢欣的青年教师,建立了一个野生动物观测站,他已经在那里呆了六七年,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亲眼目睹此事,令我非常感动。可以想象,长年累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野外进行野生动物观测,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在他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正是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的。这种注重田野考察、注重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我们称为“田野之风”。这种情况在武汉大学还有不少。比如生科院于丹老师在梁子湖建立的野外水生植物考察站,他就生活在那里,工作在那里;测绘学院的龚建雅等老师多次赴南极考察,我们水利电力学院的很多老师在一些大的工程建设中都是直接工作和生活在建设工地上的;还有我们医学院的老师,为了攻克艾滋病的科研难关,长期在艾滋病多发地区考察,长期在艾滋病人中调研;搞经济学的老师有的跑遍了上百个县镇,收集了几百个县的基本资料。这都是一种可贵的“田野之风”,一种可贵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去年,我校古籍所的老师们编撰的《故训汇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几次会议上都谈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大家公认的,它所体现出的学术精神和优良学风,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20多人的编写组,用18年时间,编写一部1300多万字的巨著,这里面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18年的时间,如果其中稍有一点畏难情绪,都可能导致这个项目的流产;20多人的写作组,成员之间稍有不团结,都可能导致这本书功亏一篑;1300多万字的大型工具书,稍有一点马虎和疏漏,都可能对这部书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这本书终于以它的高质量面世,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团结一致、合力攻关的协作精神,一丝不苟、扎实认真的严谨态度,正是我们现在要大力提倡的优良学风。最近,邓晓芒教授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三部译著是我国首次全部从德文原版翻译的,前后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知道,康德三大批判之艰涩,是学界公认的,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规模的翻译,其艰难不言而喻,没有好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断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四个“学”中,学风问题恐怕是一个最为重要也最为现实的问题,武汉大学今后的地位和发展将与之息息相关。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您非常重视校友工作,并且把“聚焦校友”作为校庆的主题,是不是因为您觉得四校合并以后,原来四校的校友对新武汉大学的认同,是办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顾:有些校外的朋友说起,武汉大学把“聚焦校友”明确作为校庆的主题,在武汉大学乃至全国高校的校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口号,有你所说的这个原因,但不仅仅是这个原因,也不仅仅是为了号召校友们为武汉大学的发展多做贡献。提出这个口号,体现了我们的办学思想,就是说,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或者说能不能办好,就看它能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不能形成一个为社会、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所公认的优秀的校友群体。江泽民同志在“985”讲话中,把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作为衡量一流大学一个基本的条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我到武大以后,参加了几十个武汉大学校友会的活动,其中包括港澳地区和国外校友会,也拜访了一些著名的校友,深切体会到江泽民同志讲话的意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记者:最后我还想问您一个问题,现在人们认为武汉大学是合并最好的高校之一,武汉大学这几年的发展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您对此有何看法?

顾:应该说,武汉大学的合并是成功的,成绩是显著的,现在的发展势头也很好。但我认为,这些并不是主要的,武汉大学现在最值得珍惜的还是它的一种办学环境,准确地说,就是它的凝聚力在不断增强。前面所讲的学校发展中的大格局观也好,系统观也好,四个“学”的学术发展观也好,对校友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好,我想,都集中地体现为凝聚力的问题。我们就是要把师生员工凝聚到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上,把资源和力量整合聚集到学术和学科建设上,同心同德来推进学校的发展。并且,这种凝聚力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一个校内的问题,它还包括对社会的凝聚,对海内外校友的凝聚。现在,武汉大学不管发生一些什么事,不管是喜事,还是不太好的事,都会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包括社会各界,包括海内外校友,当然也包括全校师生。我想,这是好事,大家关注你,关心你,督促你,支持你,这对武大的发展无疑是最可贵的。凝聚力非常重要,非常难得,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和动力,我想,它对武汉大学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一定会产生重大的办学效益。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