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投资也上瘾

2004-03-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投资有瘾,犹如牌瘾和酒瘾,只要沾上了就不易戒掉。投资的项目越大,则瘾头也越足。

不信吗?经济学家就不相信。在经济学家看来,人是精于盘算的理性动物,岂能和那些受尼古丁或乙醇支配的瘾君子相比。投资者的自利最大化是经典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否则全都乱了套。

这里特指实业或不动产投资,周期

较为漫长,毕其功于一役,成败往往关系到投资者的身家性命。按说下注愈大愈该慎重才对,瘾从何来呢?

至少有一位经济学家可能不会反对投资有瘾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他用文学语言述说了一个经济学哲理:“这个世界的确是由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等组成的。”

人的性格有许多类型,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撇开那些冲动而轻率的投资者不论,即使是一个稳健的投资者,也会经历很感性的时刻。灵光一闪,心旌摇动,好像在沉沉天幕上发现了新的星座,在它的诱惑面前几不能自持。

理性的投资者在这里会适时地停顿一下。接下去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阅读可行性报告和风险分析,陷入一连串抽象的数字描述。当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用审视的目光独立去评估,一而再,再而三。

一般而言,提供给你的报告和数字都美妙动人。因为投资者早已习惯于挑肥拣瘦,唯有那些利润丰厚、安全可靠的项目才会摆在你的案头。北方话是天上掉下陷饼,南方话叫蛤蟆满街跳,信不信由你。

跟着是犹豫,焦虑,患得患失。并叮嘱自己先别想得那么美,而要反复提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件事砸锅了,尚余多少残余的实力,可以支撑自己爬起来干?如果兜得住,请深呼吸一下,就闭着眼睛往下跳吧!

一位哲人曾说:要想把你的钱增加一倍,最安全的办法是把它折叠一次,放在你的口袋里,他认为舍此之外的方法都不可回避风险。正是由于投资这档子事充满不确定性,在拍板做决定的那一瞬间,表现为持续积累的压力突然获得释放。不光在心理上有一种快意,就连生理上也有一种快感。血向上涌,肾上腺分泌加速,那种体验很过瘾。这种状态有一半儿像赌博。

我国多数私营企业并未实施所有权与管理权隔离制。换句话说,就是自选项目,自掏腰包。这注定他们在享受投资的心理刺激时,一旦遇到挫折,也得品尝失败的苦果。但面对风险仍不能保证每个决策都是纯理性的,否则就无法解释在经济活动中时不时出现的投资过度和供过于求。

赌博靠运气,投资就不靠运气了吗?不会有人否定个人奋斗在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不把运气仅仅看作是个人的机遇,而看作是对宏观经济环境的预测,那么人并不具备完善的预卜先知的功能。投资与赌博相比,只是运气在成败中所占的比重不同。有人说三分运气七分努力,也有人说是七分运气三分努力。在金钱领域,人们的经验似乎更多印证了后者。民俗小说《三言二拍》中有道是“运褪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辉”。

如果说投资行为既来自于对利润的追逐也有心理冲动的因素,那么另有一种投资与这两者都无关系,却更容易上瘾——那就是由别人来掏腰包,由不掏腰包的人来拍板,这里当指国营企业中的少数,而这种投资方式其乐无穷!

譬如一个项目需资金5亿元,且不论结果盈亏,那百分之五的管理费是铁定的,而且被管钱的人认账。假设该项目周期为5年,管理费共2500万元。每年500万元的花销,足够一个班子坐小车打手机吃海鲜喝洋酒唱劲歌了……

如果这个项目黄了,赢亏乃商家常事。再立个项目又是5年。人生的好时光加起来不过几个5年,这种神仙般的日子能不上瘾么!如此投资方式当然害苦了银行,但银行也不掏腰包,掏腰包的是公众。这是一个秘笈,核心在于,不论一篇可行性报告写得多么令人目眩神迷,而且倡投者的品德也足以使人信任他决不贪婪,可倘若投资吹灯拔蜡,那“一点点”管理费总是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