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专业设置不宜过度趋热避冷

2004-03-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据南方某报报道,广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文件,提出省内高职高专学院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应中断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专业应予以撤销。

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冷与热,基本可视为经济结构的风向标。其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冲击,给“以就业率论英雄”的高校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之难。“趋热避冷”,无论是从高校的微观利益与地方的“准微观”视角看,都已成为近乎必然的选择。但是,从教育规律的角度说,从国家宏观经济的层面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如果一味“趋热避冷”,同样给我们带来挥之难去的担忧。

担忧一,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不可能真正跟的上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总是在产业结构的屁股后面不断进行专业增减,高等教育就只能是越来越被动。经济门类有大有小,有长线有短线,无论是“上”还是“下”,充其量也就是个经济问题,后顾之忧相对简单。而与实体化生产经营相比,教育的运作规律却有着很大不同。一个学科尤其是“品牌学科”的成长,没有几十年的积淀是不可能的。学科变动过快,先不用说“速生速死”必然带来的浅薄与粗陋,对因赶不上产业结构“时间差”的学生们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担忧二,专业设置争相“趋热避冷”,难以保证不发生更大范围的“集体走极端”,最终酿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如果全国高校一窝蜂般跟着市场走,那么国家需要的基础学科、偏门冷门势必雪上加霜;平时很冷、关键时期又很热的专业必然无人关注。非典期间,北京全市注册医生有32000人,护士34000人,而真正熟悉呼吸科疾病的医生和护士不到3000人,只占总数的4.3%。有人可能觉得,笔者是在“以极端的例子来批评极端”,其实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冷与热,从来都是相对的。作为微观的高校,追些热门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省级以上政府也对此缺乏应有的清醒,不进行必要的“冷门储备”,一遇特殊时期、特殊事件,那种被动是不难想象的。

担忧三,“冷门储备”多少为宜,谁来买单?对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进行战略统筹,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大事,但具体到“战术”层面上,如何进行结构与量的把握?由谁来进行“储备”?也是个颇费斟酌的问题,但惟其如此,这样的问题才更不容忽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什么要把教育视为立国的根本?我觉得,那是因为系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人的全方位素质培养的过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尤其如此。那种为了短期就业指标而不断变换“技能培训流水线”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