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存在过量教育?

2004-03-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据统计部统计,截止到2003年9月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其中本科生就业率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约为55%。也就是说,2003年全国当年毕业大学生失业人数约63.7万人。

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失业,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似乎不可想象的。但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20世纪50 60年代就普遍存在,并引发

了一场有关“过量教育”的研究热。我国目前是否也存在“过量教育”?

所谓“过量教育”,按《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一书中的定义 “一个社会 或个人 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它 或他 的所需或所望”。或者可以理解为 个人或社会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过量教育的判别标准,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应称作过量教育 1 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 2 受教育者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职业目标; 3 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对照“标准”看我国当前的实际,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何止“之一”,每一条标准在全国都能找到回应 在广东、上海等地,应届研究生、本科生出现“降价促销”,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普通“打工者”;应届大学生失业比例较高,部分大学生专业技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或就业不充分,或学非所用;高才低用,大学毕业生从事通常由高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福州一家商业银行现有的柜台储蓄员,90%以上是经济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硕士研究生;武汉一家加油站挂出“本站由大学生为您加油”的横幅,“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肯定,我国存在“过量教育”。

但如果我们比较中外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又会觉得,上述结论下得太早。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1年为13.3% 含成人高等教育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45% ,且不说与美国、日本、韩国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就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高于我国的水平。可见,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但“过量”现象明显这一矛盾呢 除了一些学者提到的“学生个人择业观念”、“用人机制”、“职业需求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外,我认为,我国目前表现出来的大学生“过量”问题不是“总量”过量,而是“结构”过量。这里的结构一是指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二是指学科结构、专业结构。

从国内社会实际和国外的经验看,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方法有两个 一是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扩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二是顺应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的要求,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就城乡结构、地区结构而言,伴随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国家加大扶持西部发展的力度,增加西部吸引和吸纳人才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当前,必要的政策引导,配合一定的利益诱导恐怕是必要的。如果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人才需求的大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大大缓解。

就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而言,则又涉及到高校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的需求是否一致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某些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我们的教育结构如果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学科设置不是“围着市场转”,而是“围着老师转”,有什么教师,开设什么专业,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某些毕业生却同时会收到多家用人单位的接收函。另外,我国的教育还存在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美国公立大学、社区大学将“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作为办学理念,开设体现大众化特点、面向社会的应用性、技能性课程,为毕业大学生迅速找到工作创造了条件。日本和韩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私立大学的学生占70%以上,为了生存和发展,私立大学必须在高水平的经营能力下低成本运作,他们选择社会需求程度较高的适用领域作为专业教育的对象。另外,几乎所有的私立院校都在正规的课程之外设有各种各样的、特别是部分时间制的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课程,以此扩大生源,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就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