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流教育服务两个“率先”(普教篇)

2004-03-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让学校发展植根于历史文化的底蕴

●苏州市景范中学●

苏州市景范中学是一所地处古城幽静小巷中的园林式学校,江苏省模范中学、省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苏州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

独特办学特色的“景范之路”。

“先忧后乐”:校园精神的源泉

景范中学学校位于北宋名相范仲淹创立的义庄旧址,从范仲淹创办私塾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办学历史。留存下来的飨殿、石碑等众多文物资源,已成为了校内令人注目的人文景观。面对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景范中学的领导和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确立自身的办学理念,创设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精神,从而找到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创建激励学生去做人、去成材的精神力量。范氏义庄真切可触的史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成为了景范中学办学的精神源泉,激励学生的教育资源。学校将“先忧后乐”作为校训,并在校门上方高悬“先忧后乐”的校训匾额,使校训时时刻刻印在每一个踏进学校师生的心里。以义庄飨殿为基础,设立范仲淹史迹陈列馆,馆内正中有供同学们瞻仰的范仲淹半身雕像,山墙刻有清代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大幅《岳阳楼记》碑文。陈列馆还采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范仲淹的史迹材料,特别介绍范仲淹少年刻苦求学、一生报效国家的光辉事迹。几年来,学校自编了多本以宣传范仲淹事迹,弘扬传统美德为主的校本教材,还编辑出版了校刊《景范》、《崇范》等。

“先忧后乐”的校园精神,熔化于景范中学的办学理念中,也熔化于学校的育人目标中。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领导认为,所有的教育活动,应将育人和指导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尤为重要,而传承中华美德,发扬前人的优秀品德,是学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文化体验:学生成长的途径

在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拓宽教育途径,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得到发展?多年来,景范中学一直在努力,在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认识到,要放宽学校教育的视野,从教育活动的文化和现实环境出发,从增强学生的教育体验入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优化德育和教学活动。为此,学校从增设校园历史文化体验开始,开展范仲淹事迹系列教育活动,每年在全校中举办“范仲淹知识知多少”、“后乐精神赞”、“范仲淹事迹故事比赛”、“学校史,知规范”等班团队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全面了解范仲淹的事迹,从而感受范仲淹的崇高思想。从校园历史文化,扩展到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组成了数十个富有吴文化特色的活动小组,如木雕、刻纸、印章、灯谜、围棋、编织、陶艺、器乐、戏曲等。在同学们的研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众多的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课题,如苏州历史名人、邮票与苏州、苏州园林、苏州民俗、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等。同学们改变了以往囿于课堂学习的模式,自主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感受,在交往中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浸润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得到了成长,学校的教育空间也得到了拓展,教育格局逐步走向多样化、开放化、立体化。学校与众多的单位结成共建单位,学生少年军校、吴文化夏令营连年举办,红领巾文明一条街活动每周坚持,校内的范仲淹史迹陈列馆被列为市青少年德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由集邮组同学组成的市少年邮局在全省率先成立,并被授予全国首批青少年集邮教育示范基地。

人文化学校:全面提升的目标

在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保持高质量办学水平的同时,学校瞄准了新一轮教育发展的目标,即建设既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浓厚现代气息的人文化学校,主要体现在园林化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德育体系,主体化的课程教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人本化的学校管理等方面。为此,学校启动了园林化学校改造工程,在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精心构筑校园环境,突出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让学校环境成为学生恬静的学习空间,怡然的成长环境。

同时,立足于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思路,确立了“创设先忧后乐校园精神,培养学生现代人文素养”的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提出了“素质教育有成效、人文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为走向人文化学校的目标,学校努力构架以理解、沟通、激励为特点的德育工作平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景范心苑”网站。在教师中积极倡导规范自律,注重在教育实践中铸炼教师的师德,出现了一批学校师德标兵。回顾从简单的景仰范公,直至跨出景范发展之路,景范中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其育人的效果也不断被社会所公认。

播撒科学火种迎接未来挑战

●苏州市第三中学●

苏州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办学实绩的省重点中学。1996年以来,经过体制改革、资源重组和布局调整,形成东、南、西、北四个校区,108个班级的集团型完全中学。

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坚持打造科普教育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1999年7月,我校的地震测报站被市科委、市科协命名为对全市人民开放的市级地震科普基地;1999年12月,被省地震局命名为省级优秀地震科普基地。2000年1月,又被省科委、省科协、省教委命名为省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2000年9月被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今年获得苏州市唯一的省级“五星级科技先进集体”称号。仅去年,我校的科技活动中有2人次获得国家级奖,25人次获得省级奖,40人次获得市级奖。2003年10月,国际科联理事会执行主席罗斯沃尔来我校参观、考察,对以地震监测为先导的各项科技活动及场院馆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建设一支创新进取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我校以老带新、外聘引进,建立了一支扎实过硬、具有教科研能力的科普师资队伍。还先后从高校、研究所等单位聘请朱士群博士、梅苞站长等8名专家来校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为学校的科技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一批优秀科技辅导员的带动下,建立了地震测报组、电子技术组、航模组、无线电测向组、气象组、花鸟养殖组、生物标本制作组、生态科技组、热带鱼养殖组等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愿望、设想、自由取材、制作,发表观点,写作论文。“安全气阀开关”科技作品荣获江苏省科技小发明一等奖,“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获省特等奖。科技组成员制作的科技作品,撰写的科技小论文每学期都在全校展出,学校提供用于教师辅导学生活动的奖励费用每年达到6万元。

二、建立一批重在实践的活动基地

学校千方百计创设科学氛围,让学生接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熏陶。近三年来,学校投入巨资建设、完善以下科普设施:地震科普基地:探险测井一个,测报仪器一套、实物模型34件、宣传廊20米(18个展板)、大型花岗石地动仪一座、资料室一间、工作室一间、展览室一间、专业5种、专业书籍一套。古代科技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图片40幅、仿古模型30件。生态园:600平方米的建筑和园地、植物、花卉近百种、鱼池、假山、喷泉、热带鱼养殖房一间、花房二间、鸟房一间。开放式科技读物阅览厅:中学生科技报刊30种,可以让学生随时阅读。

航天科学馆:展板24幅、实物(模型)46个、学生“三小”成果500件、科技制作室一间、专用工具一套、普通工具100副、“神舟号”飞船模型一套。

生命科学馆:展板30幅、标本170个、模型30个、实物20件、学生科技制作室一间、学生科技成果作品300件、专用工具一套、普通工具100副。

气象站:百页箱等仪器设备一套、大型汉白玉日晷一座、工作室一间。

地理环境馆:数字化MBCD Ⅲ型八方位地震监测仪一台,并采用微机联网的方式与市局及各合作站点资源共享、岩石及矿物标本50件、地理展板6块及地理教学模型等。

改建四层科学大楼,为学生提供了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场所,并展示我校四名院士校友的科研成果和献身科学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热爱科学。

三、开发一套校本特色的教育课程

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之中,培训教师指导编写科技教育课程纲要,以更好地实施科技教育。特意为初一学生聘请专职教师开设科技活动课,每周一节,列入课表。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机器人》、《盆景制作》、《地震》、《科学思维方式》等校本科普教材。如陈式如老师编写的《地震》校本教材,以学校的地震馆作为活动基地,将地震的专门知识及防震减灾的常识融于其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沈健老师编写了《科学思维方式》教材,以设置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数据规律,观察图表中不同图形的特征;考虑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概括出不同图形的内在规律,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统计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

四、营造一片多元渗透的科技氛围

学校科技活动教育由校长和教务主任亲自负责实施,成立了科技教育创新委员会,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劳技、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作为成员。每年的德育计划、教学计划均包括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每年举办科技周,播放科技影视片,组织全校学生收看,邀请一批专家来我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赴上海科技馆、南京科学馆进行综合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举行以“向太空进军”为题的一系列主题科技活动和“SAST挡不住青春美丽”等主题升旗活动。还将学科教学作为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营造以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校科技教育与学科课程教育整合,使学校科技教育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构建数字化空间为人的发展而教育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教育工作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加快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近几年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增加投入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推进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

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高度重视数字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三年内建成了百兆光缆接入、千兆为主干的多媒体综合信息网,学校网络拥有计算机近800百台、计算机网络教室6个,生机比实现8:1。同时重视软件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发布平台”、“数字教学平台”,自主开发“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双语教育资源网站”等。通过努力,学校数字化资源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蔚然成风,数字环境和资源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大力建设数字化校园环境,培养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处统筹领导,把数字化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建立教师网络工作室、教研组网页、双语网站。教师普遍利用“数字教学平台”建立自己的教学空间,学校多次组织以“领航信息时代,展示教师风采”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更新教师观念,培养了一大批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其次,为八十位骨干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其他教师两人配备一台液晶台式电脑,定期检查教师利用电脑开展工作的情况。再次,引导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鼓励教师在“干中学”、“学中干”,每学期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课、观摩课、示范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和探讨,不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积极探索数字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手段和途径

首先,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建设党建网站、德育网站。党建网站的“党员风采”、“党课教育”、“党史回眸”等一系列的党的知识栏目生动活泼,开辟了学校党组织面向师生开展工作的一个新阵地。德育网站开拓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新途径,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化教育。其次,积极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开创课堂教学新境界。学校用省级立项课题“信息化、学习化环境中‘引导自学’的实验与研究”引导信息技术与所有课程的整合。“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建立,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起到了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考评管理、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积极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物理老师李兴首开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先河,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全面反思,对新技术手段对于教育改革作用的深入思考。此后,多位老师开始尝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再次,建设“江苏省双语教育发展与资源建设网”,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双语化”新天地。2003年9月,我校被苏州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第一批双语教学改革实验学校,2003年10月双语网站的建设初见成效,一个社区化的双语数字校园已经显露雏形。

四、发挥学生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生参与数字校园建设,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培养大批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信息、网络技术教育,要求各课题小组建立起自己的网页,对外展示研究成果。学校多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网页、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大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又掌握了一定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脱颖而出,在最近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上,苏州一中学子荣获三金四银两铜的优异成绩,在省内外引起轰动。学校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e缕朝阳”等社团,全面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建设、维护更新工作。社团化运作意义已超出了网络技术本身,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

几年来,我们坚持“为了人的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在教育信息化这块土壤上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一定倍加努力,自加压力,自我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苏州市实验小学●

苏州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办学历史的知名小学。近年来,学校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办学传统,以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先后获得江苏省模范小学、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校丛书》列为中国名校之一。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性理念。

“生本”理念是指开展教育工作要关注学生人本身,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学生发展的局部。“生本”理念要求我们真正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自身潜在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学生长远的和短期的发展需求。“生本”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生本”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的内在理念是一致的。这一理念的确立,对苏州市实验小学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开展前瞻性的校本研究。

学校树立了“小学校研究大教育”的科研理念,从我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教育资源及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初步形成了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学术团体与学校相渗透,行政部门与学校相沟通,校与校相促进,国际与国内相交流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小学校研究大教育”的运行机制。同时,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以学校主要课题为导向,结合教师自主申报的小课题,使科研工作全面铺开,有80%以上的教师都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40多位教师先后主持30多个国家级、部级、省级重点课题及其子课题,形成了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能科研、善教学的教师队伍。

2001年,经过七年研究,学校承担的国家“九五”教育科研重点研究课题《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究》通过鉴定,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为全国小学教育提供了一个依靠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范例”。目前,已有《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研究与应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战略研究》、《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研究》等多部科研论著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发行。《小学校研究大教育》、《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多篇科研论文分别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和《上海教育发展研究》等杂志发表。

三、建构新课程标准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是学校确定的学生发展总目标。

近年来,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育人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不仅按新课程标准开设学科课程,而且将活动和环境课程作为课程发展的重点:既有丰富的学生兴趣活动课,还有学生“七会”活动,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会日常英语会话;会操作电脑;会用一种乐器进行简单演奏;会讲流利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游泳;会做简单家务。”1998年建立了占地200余亩的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每学期集中两到三天在基地开展围绕某一主题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还建立了苗苗艺术中心等学生自治组织,由学生自主开展艺术活动。校园环境也成为了学校隐性的育人课程,德育环境建设、英语环境建设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构建了以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中。模式体系有关成果已形成论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学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网上学习社区的开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教学形成了以发展性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双语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两翼的快速发展格局。在学生评价方面,建立起了包含体质体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七个方面的学生评价体系,涵盖小学阶段的十二个学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关注。

四、开展校本质量管理,实现高品质教育,让学生及家长满意。

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以“生本”理念为导向,建立全面、完整的校本管理制度、规范和工作程序。在制度落实中,强调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求精、求实,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学校不断健全管理网络,大力开展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教师培训,使其熟悉学校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保障了学校每一项工作落实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实施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质量管理文本并组织实施,增强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国际化、精品化为目标,提供令学生和家长满意的高品质教育服务。

以人为本构筑优质教育高地

●江苏省苏州中学●

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具有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校风卓尔、学风严谨、名师云集、人才辈出,培养的学生尤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力较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性强”而见长。近几年来,学校从“三个代表”的新高度,充分认识教育工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积极构筑优质教育高地,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高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一、狠抓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在高平台上稳步提升,为国内高校不断输送大批优质生源。

近三年,苏中学生参加计算机和综合考试合格率均达100%;本科达线率2001届90.40%,2002届88.56%,2003届91.11%。一大批学生被国内一流高校录取。在“李政道奖学金”(1985年至今,专为奖励每年高考苏州大市前三名考生)获奖学生中我校学生就占三分之一强,2001年高考刘沁清同学获苏州市大市文科第一名,2002年高考朱文卿同学获苏州大市第一名,2003年高考洪浩同学获江苏省第一名。

二、整体推行素质教育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有一大批学生特长发展出色。

三年来,苏州中学学生在各科竞赛中捷报频传:学科竞赛(含体育、艺术类)2001年获国家级奖28人(次),省级奖92人(次),市级奖28人(次);2002年获国家级奖66人(次),省级奖89人(次),市级奖42人(次);2003年获国家级奖38人(次),获省级奖138人(次),获市级奖114人(次)。据统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学科奥林匹克江苏省级集训队前20名选手中,有12名同学来自苏州中学,在全省各中学中排位第一。最近,高二的缪亚立同学获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全国总决赛第二名,入选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代表队赴越南河内参赛。这是继1999年苏州中学蒋良、邵铮两位同学分获第30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第11届国际中学生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之后,又一次重大突破。沈文杰同学荣获《中国日报》“21世纪杯”全国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将代表中国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非英语国家英语口语比赛。

三、以纵向联合的国际化和集团化为自身发展的一大战略目标,努力寻求学校的国际影响和学生的多元发展。

目前,我校已和四大洲近十所知名中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近两年来,学校共有22名优秀学生分别在高一、高二、高三学习时获全额奖学金赴外留学,以优异成绩崭露头角,为母校、为家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有的学生还考取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最近,学校又与英国的著名教育机构——伦敦德威学院共同创办了高水准、国际化的苏州中学园区校。同时,注重寻求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正式签约建立生源基地,开创了苏州基础教育领域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的先河。

四、学校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多年来,苏州中学始终把为国家培养出世界级的科技人才作为努力目标,一大批青年优秀校友的名字已经开始出现在当今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现年37岁的许朝晖,苏中毕业后,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后赴美深造,现为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副教授和生命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获全美Pew学者奖;32岁的庄小威是苏中1987届科少班毕业生,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后赴美深造,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现任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系助理教授,2003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天才奖”;27岁的蔡天西是苏中1991届科少班毕业生,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后赴美深造,多次获国际统计学奖项,现任教哈佛大学。近日,1999届毕业生、国际物理奥赛金牌获得者蒋良已收到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多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苏州中学按照这一要求,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地把握教育的“三个面向”,以人为本,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不懈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打造一流教育、服务两个率先”的目标,再接再励,再创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