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进展

2004-03-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马大正,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边疆与

民族——历史断面研考》、《中国边疆研究论稿》,合著有《漂落异域的民族——17—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亚五国史纲》等,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不仅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近一个时期以来越来越受关注的重要学术领域。为加强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促进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中国社科院在198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年来,“边疆中心”联络、组织国内研究边疆问题的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日前,本刊记者就边疆史地研究的有关问题访问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原主任马大正研究员。

记者:边疆史地研究是一门活的学问,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但一般读者对边疆研究的重要性可能认识不足,你能否详细谈谈?

马: 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对中国边疆演进历程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廓清中国疆域形成、演变中的诸多理论问题,丰富中国史学的学术内涵,而且有助于探索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正确阐释历代治理边疆的成败得失、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维护民族团结。

记者: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问题在历代政治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都很重要。请问前人对中国边疆的研究取得过哪些重要成果?

马: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一直为历代史学家和政治家所关注。“二十四史”四裔传、藩部对中国历史上边疆民族、社会的记述,为中国边疆的历史留下了珍贵和系统的纪录,开创了一个国家疆域变迁记载的世界之最。特别是随着20世纪上半叶民族危机的加剧和现代科学方法引进,中国边疆和疆域的研究日趋深入。20世纪上半叶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疆域历史变迁的宏观综论的史作,其中有葛绥成的《中国边疆沿革考》 1926年 和《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1931年)、顾颉刚和史念海的《中国疆域沿革史》 1938年 、夏威的《中国疆域拓展史》(1941年)、蒋君章《中国边疆史》(1944年)、童书业《中国疆域沿革略》(1946年)等。上述著作今天读来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欠缺甚至错误,但称它们是中国边疆史宏观研究的开先河之作当不为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从民族史、地方史、中外关系史的视角又将中国边疆史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记者:前人在边疆史地研究中已取得这样多的成果,今后的研究你认为可从哪些方面突破?

马:前人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时代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又为我们新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是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当代的中国边疆与历史上的中国边疆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但又不能在当代中国边疆与古代边疆之间简单地划等号。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上的中国边疆时,应历史地、多层次多角度地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撰写出全面的科学的中国边疆通史性著作。目前,“边疆中心”正在编纂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将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1、按地域分别写出《东北通史》、《北疆通史》、《西域通史》、《西藏通史》、《西南通史》、《海疆通史》等,重在突出区域性通史的特点,对各地区的政区建置、辖区设治、军事戍防、民族变迁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并注重边疆文化研究的比重,将地域、人类、文明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全面反映中国边疆这一特殊区域在中国历史演进中的真实面貌。同时通过对不同边疆地区发展中各自特点的分析,充分展示统一多民族中国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特色。2、另设《中国边疆经略史》,以研究历史上汉、唐、清等主体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为主,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边疆地区的边疆政策、边疆开发和治理、边疆行政机构的设置等,还包括中央王朝与各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民族关系、藩属关系的发展和演进等。“中国边疆通史”丛书力图通过上述7卷的布局和论述,既揭示各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脉胳,又突出历代中央王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管辖,从而由点及面揭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边疆地区成为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必然性。我们期待这一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的边疆史地研究和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有所裨益,也希望得到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