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景德镇:千年瓷都如何再现胜景

2004-03-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图为我国古代制瓷场景。本报记者徐冶摄自景德镇瓷砖

缘起

景德镇是驰名

中外的瓷都,其制瓷历史之悠久,“始于汉世,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因宋代景德年间制造御瓷而由原名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至今已有1000年。不熄的千年窑火,使“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瓷享誉世界。然而时至今日,随着陶瓷工艺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许多人的眼里,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景德镇瓷业发展是否滞缓了?“瓷都”这块金字招牌还能扛多久?日前,正值景德镇建镇千年之际,本报特邀几位有关人士就此进行了一番对话。

辉煌千年的景德镇

记者:在中国工业史和文化史、文化交流史上,景德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享有显赫的名声。曾经有许多家庭,为拥有一套印有“景德镇制造”字样的餐具而感到自豪。请问景德镇的“瓷都”之称是如何奠定的?

江华:景德镇自汉以来凭借着兼容和创新的精神,经过170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奠定了世界“瓷都”之称,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陶瓷生产工艺至精至美,拥有以“四大名瓷”为主的20个大类,2000多个系列,1000多个器型,7000多个花面,形成了日用瓷、仿古瓷、旅游瓷、建筑瓷、工业瓷等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二是产销量最高最广,早在宋代景德镇就与海外建立了贸易往来,进入了世界市场,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对外交流上,从五代开始,东南亚等国就相继效法景德镇的制瓷技艺;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来到景德镇传教,将制瓷的重要原料“高岭土”介绍给西方,随后英国、瑞典、荷兰都摹仿中国制瓷技法,开辟了欧洲制瓷历史的新纪元。四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勘探、制造、研究、设计、教学、交流的瓷器 瓷业 瓷都体系,且一直延续至今,为中国陶瓷和世界陶瓷的发展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是世界陶瓷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黄康明:景德镇的千年辉煌,首先应归功于她的开放的历史,历史上的开放促成了景德镇瓷业的千年繁盛,没有开放的契机,就没有景德镇“世界瓷都”的极盛。景德镇在很长时期都是江南最为繁荣兴旺的大商埠之一,特定的地理区位和独有的制瓷资源,使之具有极大的要素吸附功能。“汇全国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成为景德镇瓷业汇百川而成江河的生动写照。同时,“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聚散格局,使景德镇制瓷业登峰造极,无与匹敌,独领风骚近千年。

刘昌兵:景德镇燃烧着千年不息的窑火,同时燃烧着千年不息的创新精神,我认为这是景德镇之所以成为“瓷都”的重要原因。无论是生产体制、窑炉构造、制瓷原料、胎釉工艺、成型技术还是彩绘技法、装饰或艺术风格方面,千年来,景德镇瓷业始终是在创新,从发展进步到脱颖而出,从一支独秀到雄冠中外。比如从民窑到官搭民烧,进而到严密集约的御窑厂,一直到近代的官商合办,景德镇瓷业既适应市场,又以高精尖的装饰技法和纯美技艺引导瓷工业走向瓷艺术。再比如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瓷业适应西方等国外市场需求,创制了许多外销瓷的造型,曾经占有欧洲日用及工艺品陶瓷市场的主要份额。

面临挑战的景德镇

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涌现了一些陶瓷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景德镇的“瓷都”地位面临着不可低估的挑战。有人曾用“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尴尬”来形容瓷都所处的状况。请问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

黄康明:陶瓷业占景德镇GDP的比重曾经高达60%,后来多年仅占8%左右,直到去年陶瓷工业增速首次突破10%。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这是景德镇陶瓷工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有陶瓷企业由于包袱沉重,改革成本比较高,客观上存在困难,机制转换程度不够彻底。而民营陶瓷企业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龙头企业不多,做得不强;二是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例如,景瓷传统上生产多为高温瓷,而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是有高有低的,这就凸显出景德镇在中低温瓷上发展不够。还有就是在研究市场和创新方面与全球陶瓷产业发展进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产业水平受到限制。

江华:应该说,中国陶瓷精品仍然多出自景德镇。这些年来,景瓷有一大批产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共荣获国际金奖4项,北京国际金奖22项、银奖6项、铜奖3项;国家金奖9项、银奖6项;工艺美术金杯奖4项,银杯奖5项;部优产品奖74项等,奖项之多名列全国各大产瓷区榜首。艺术瓷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景瓷整体产业化水平和日用瓷、工业瓷市场化水平相对偏低,所占市场份额有所缩小,这也是事实。景德镇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相对比较封闭,观念转变有些滞后。过去,景德镇御窑生产皇家用瓷奠定了瓷都地位,“皇帝女儿不愁嫁”几乎成了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对产业发展是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瓷的发展。

刘昌兵:在当代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景德镇瓷业面临挑战。当前,欧洲、日本及国内德化、醴陵、潮州等地陶瓷生产势头较强。一般性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的市场竞争激烈,景德镇陶瓷的有关份额不大。另外,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市场上仿冒和盗用景德镇陶瓷外观设计、知名商标和名人名作的个案常有发生。例如玉风瓷厂设计生产的玉风系列茶杯获得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专利。1997年刚上市时产品供不应求,可是不到半年时间,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的货柜上就出现了仿冒其外观设计的假冒产品,低廉的价格迫使该厂当年减产三分之一,利润减半。还有一些外地不法商人冒用景德镇名义在境内外进行混乱无序的陶瓷展销,损害了景瓷在公众中的声誉,伤害了景德镇品牌。

走向振兴的景德镇

记者: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这是否为重振瓷都雄风提供了契机?

黄康明:目前,景德镇陶瓷工业走向振兴之路确已出现了重大转机。科技部和江西省决定在景德镇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使它成为全国陶瓷科研教育基地、陶瓷产业基地、陶瓷文化交流和贸易基地以及陶瓷工程技术中心,这是景德镇重振瓷都雄风的机遇。景德镇陶瓷科技园已在建设之中,在老瓷厂“退城进园、改制改造”工程有了突破性进展的同时,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22家。在建的项目还有景德镇中国陶瓷馆、中国陶瓷园、中国陶瓷大市场等,这些平台将为景瓷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构想是通过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用高新技术改造景德镇瓷业,以新形式、新技法以及新工艺、新材料形成以日用瓷、艺术瓷、高技术陶瓷为主,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瓷、电子陶瓷等为辅的多门类开放型陶瓷工业体系,提高景瓷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景德镇人现在已经形成了共识——瓷都要创造辉煌,就必须坚持开放。

江华:景德镇陶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内涵化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汲取和蓄纳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理念、管理模式,将之为我所用,使自己置身于世界大文化圈,与世界同步发展。从纵向上融合古今中外陶瓷艺术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工艺技术,从横向上融汇其他多门类、多学科的精华、成果,再注入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新血液,使传统名瓷焕发出新的光彩;作为一个传统化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信息时代,要充分发掘、研究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的亮点和内涵,更新观念,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做大做强陶瓷文化产业,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新路。我们利用博物馆藏品资源的优势在澳门、日本举办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台湾、香港、法国、土耳其等地区和国家举办类似的展览。

刘昌兵:过去,景德镇善于“集南北良工之精华”、“汇天下名窑之大成”,现在,不断地学习、继承、创新也将是景德镇再创辉煌的根基所在。例如,可以发扬优秀传统,创出新的特色优势,做强艺术化的日用瓷工业,使日用瓷艺术化;也可以使艺术瓷日用化,这都是今后景德镇作为瓷业之都的优势。另外,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市里现在正着手建立“陶瓷名人”档案资料库,把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市政府历年命名的陶瓷美术家、工艺美术教授和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载体的真实记录材料编制成档结集出版,并可以进行网上核对。这不仅将使景瓷艺术世代相传,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将有利于打击仿冒景德镇名人名家作品的不法行为。

特邀嘉宾:

景德镇市陶瓷馆馆长刘昌兵

景德镇市文化局局长江华

 

景德镇市瓷局局长黄康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