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2004-03-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研究和科学把握邓小平文艺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本报文艺部联合举办“邓

小平文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征文活动。我们竭诚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尤其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论述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及其对我国文化艺术领域改革、建设、发展的指导意义与深远影响的文章,或者针对当前文化文艺界在创作、生产、队伍、管理、产业、市场等方面出现的思潮、倾向、问题、经验进行评说的文章。从本期起至8月下旬,本版每周开辟专栏,从应征稿件中择优选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本来是针对物质生产领域而言的,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虽然由于文化艺术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技术在文化生产力诸要素中是否能够名列“第一”,还可以商榷,但科学技术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强有力手段则是毫无疑问的。

从技术层面上看,科学技术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更广泛的空间。众所周知,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从来就是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结伴而行的,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与当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有了制陶术,才有陶器艺术;有了青铜冶炼技术,才有青铜艺术;有了瓷器烧制技术,才有瓷器艺术;有了摄影机,才有了电影艺术;有了电脑,才有电脑音乐、电脑美术、电脑设计等等。这一切,说明科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文化艺术。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达·芬奇曾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

从思想层面上看,科学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灵魂。科学是新文化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极大地影响着文化的变革。科学改变了人类的价值观,把人类从蒙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在近代欧洲,牛顿力学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决定性的自然科学理论支持,达尔文的学说则使“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粗糙教义被摧毁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代科学改变了西方文化的面貌。正因为如此,18世纪的启蒙作家“把普及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以推进启蒙运动的事业。”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狄德罗曾说:“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不信神”,“只是在牛顿等人的作品中,人们才找到关于一个具有最高智慧的实体的存在的充足证据。”在近代中国,亦是由于近代科学的引入,才催生了近代文化。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无不深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本身就是学有所成的西医。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民主与科学。中国共产党人也十分重视科学在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考察艺术本体,我们仍然能够发现科学的深刻影响。近代声学、光学、几何学对西方音乐、美术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心理学家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基石,其影响直指中国新时期文学艺术。在中国,鲁迅先生的医学知识和观念对其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是也世人有目共睹的。鲁迅先生用解剖刀一样的思想,解剖着中国社会和中国的国民性。鲁迅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明确指出《狂人日记》等作品的问世,“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可见医学知识和视角对其文学理念影响之大之深。中国现代文学家许多都具有理工科的背景,鲁迅是毕业于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郭沫若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中国现代文学界群星璀璨,与作家知识结构的多样化特别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就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给予人们更多创造的自由。这种自由,用之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形成了物质生产力;用之于艺术生产或创作,就形成了艺术生产力。科技使我们增加了创造美的手段和空间。

我们强调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文化艺术的落后,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忽视了科技的作用。要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

当代西方文化是一种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文化,这是其成为强势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代西方,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就开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仅仅4年的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文化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持产业,并且具有很强的渗透力,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同样的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我国许多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比如音像制品生产),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生产工具。我国文化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多数剧场是按照会场的要求建造的,与欧美18、19世纪的剧场相比,在结构、声学(混响时间、共振)等指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和全社会一样,普遍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使其眼界深受局限。不少文艺工作者把科学和艺术截然对立起来,甚至认为科学知识会影响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形象思维,认为“没有科技,照样演戏”。在这种思维影响下,科学技术不仅不是文化生产力,甚至是阻碍文化生产。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测度方法,2003年我国公众达到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与2001年的1.4%和1996年的0.3%相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甚大。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分别为6.9%和4%,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7%;日本在1991年为3%,1992年欧共体为5%。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仅相当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5~50年前的水平。其中因果,颇值得我们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我们充分利用“第一生产力”这一巨大杠杆,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在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同样应该自觉运用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的文化生产力杠杆,特别是紧紧抓住信息革命的契机,努力促进文化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