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银幕背后的传奇

2004-03-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谢铁骊1925年生于江苏淮阴县。15岁参军。建国后长期从事电影的编导工作。所主创和执导的电影《红楼梦》《早春二月》《海霞》《包氏父子》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任全国

第五、六、七、八届人大常委。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大导演谢铁骊是中国几代观众心目中的偶像。他创作和执导的31部电影作品脍炙人口,不少已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其中中外扬名的《早春二月》,鸿篇巨制的《红楼梦》,更是精品中的极品。而他的人生也极富传奇色彩。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从影50多年始终矢志不渝,即使在“文革”期间,也依然艰辛地继续工作,又能于十面埋伏中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高风亮节。

谢老虽有多部气势慷慨之作如《暴风骤雨》、《天网》,但他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为清新淡雅,温婉细腻。他根据柔石小说改编执导的《早春二月》是迄今谢老最得意、也最能代表他艺术风格的一部影片,1983年获葡萄牙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电影”;1995年获“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奖”。然而此片曾被诬为“宣扬知识分子人道主义的大毒草”,“文革”前夕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批判,其最终结果自然是越批判谢老的声誉反而越益卓著。

《早春二月》同时也揭开了谢老亲自动手改编剧本的序幕。13岁即从军的谢铁骊只读过两年私塾,小学三年级便辍学抗日,腥风血雨中,他完全靠自己的毅力自学成才。在战争期间,对经典文学的大量阅读,为他从事编剧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他所拍摄的31部电影中,由他个人或与他人合作改编的剧本约占一半以上。世人大多只知道导演谢铁骊,其实在编剧上他也是成就斐然。他独立完成的《包氏父子》极具文化品位,受到了原作者张天翼的高度赞赏。小说《红楼梦》一直被视为电影改编的禁区,谢铁骊将原著通读了3遍,花费1年时间,终于将这部古典长篇巨著改编成为6部8集的电影,可谓壮举。一次在中日电影研讨会上,一位资深的日本编剧对谢老笑言:“如果你再编几部,我就将你从导演的队伍中,拉到我们编剧的队伍中来。”

谢老在塑造各色人物中也铸造了自己卓异而非凡的品格。

他如同一块历经千锤百炼的美玉,表面圆润,实则坚硬,掷地有金石铿锵之声。他浑身闪现着大雅之风,乐天宽厚,慈眉善目。对青年导演,他坦言不必苛责:“要让他们放手去干,百花齐放嘛。”他喜欢穿着布衣、布鞋散步:“老伴说我看起来纯粹一个外地来的老民工。”他旷达坚毅,当老舍、傅雷等纷纷自杀后,他鼓励亲友绝不可丧失信心。而在灾难过去之后,对于“文革”时候曾迫害过他的人,谢老表示谅解:“这是那个时代的错,大多数人都是身不由己”然而对于那些元凶巨恶,他则绝不宽容。电影《海霞》被江青诬指为“黑线回潮的代表作”,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漩涡,并遭到江青集团粗暴的修改,被剪断百余处。为此,谢老冒着极大的风险向毛主席写信,请求刹住这股侮辱艺术侮辱人权的不正之风,此举进一步激怒了江青。尽管黑云重重,亲友们也纷纷劝说,谢老却坚决拒绝向江青道歉:“我没有错!”一向温和的他愤怒地向邪恶宣战了!

谢铁骊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信任,在电影之外还肩负着多种重任。他曾任第五、六、七、八届人大常委。讲起往事,他淡然地说:“我们那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得到什么好处。”到了耄耋之年,他仍如伏枥老骥,奋蹄不息,而且笑着说:“有的人总想偷渡到国外。现在就算有人把我送出国去,我也会偷渡回来的。”一句极简朴的话,却表现了这位老艺术家终生对祖国的拳拳厚意和对人民的殷殷深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