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学科特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

2004-03-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见到了正在积极准备学校“学科特区”建设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教授和徐更光教授。毛二可院士说:“学校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实在是我们过去不敢想象的。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我们感到‘985工程’对于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事爆炸力学研究的徐更光院士对记者说:“我们过去是围绕产品建设学科,学科发展效果不太明显。现在通过‘985’建设,我们的投入从当初的几十万元增加到上千万元,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目前,两位院士所在的学科都在积极争取进入学校“学科特区”建设。

发展学科优势

北京理工大学于2002年年底提出建设“学科特区”的构想,是学校领导班子在实施“985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委书记焦文俊强调:“学校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重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创造良好学术氛围,坚持和发展国防优势,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作贡献放在突出位置。”

“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北京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关键点是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校长匡镜明这样来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建设“学科特区”就是要在学校“以工为主”到“理工为主”的定位转变之后,更加注重工、理、文协调发展,在充分发展学校现有特色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建设,形成高峰学科和精品学科,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形成更好的学科生态系统。对那些能产生标志性成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能起到特别重要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起到特别作用的学科,给予特殊的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特区”正在成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前沿阵地。学校通过“学科特区”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在凝炼学科方向方面,学校已于2001年对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进行了战略性重组和整合,目前正瞄准世界前沿水平对现有优势学科进行新一轮的凝聚和锤炼,以保证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在汇聚学科队伍方面,学校最近几年,特别是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以来,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较大调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学校党委和行政为了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年内将通过大力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等措施致力于一流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同时,力争形成“学科带头人 创新团队”的新模式,形成强大而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在构筑学科基地方面,学校正在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设高水平大学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首先要在发展战略上思路清晰、科学部署。北京理工大学的党政领导班子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985工程”建设中着重强调了重点和优势学科的发展。

截至2003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通过实施“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学校目前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博士点,81个硕士点,51个本科专业。全校涉及的学科门类达到8个,学科点所涉及的一级学科达32个。有11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个学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5个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有3个学科在通信评议中名列前茅;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中,有1个属于基础学科,1个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7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前10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1名。2003年度,学校学科精品度名列全国高校第10名。有8个专业被列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的“国防特色本科专业”。

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使学校的科研迅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构架基本形成。近三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依靠全面完整的综合学科优势,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研制和生产等科技层次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备解决重大理论和科技问题、实施高科技攻关、组织装备研制生产的综合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成绩显著。

学校的科研规模、科技成果、专利和高水平论文数稳定增长。学校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科技经费持续稳定增长,2000年突破2亿大关,2001年达到2.43亿元,2002年达到3.46亿元,2003年突破4亿元。三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0余篇。学校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条件和手段全面改善和充实,工程化、产业化能力与手段得到实质性的增强。2004年1月,学校通过中国新时代质量认证中心的质量体系认证。

学校科技合作以服务首都经济建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工业区和东南沿海经济区为重点,先后与北京市、云南省、山东省、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科技与经济合作关系,成功地探索了一条产学研合作之路;取得了电动车辆、轧钢生产自动化改造、安防与楼宇自动监控、信息处理、通信、新型灭火器材、生物制药、分布式安检平台等科技成果;研制的纯电动汽车已在北京市区121路公交汽车线路上运行两年,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2003年,学校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中小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孵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科技产业的集团化运作、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与学校科研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