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2004-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 我有话说

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成效显著,对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十五”期间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经过几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00万人,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长到480万人,短短5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3.7倍和3.1倍,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24%和在校生数的43.24%。

2、从布局上看,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908所,数目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8.5%,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格局。

3、从指导思想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近年来,高等职业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4、从管理体制上看,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格局已经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日益明确,并逐渐形成共识。

1、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

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的阶段,必须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性、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类型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

2、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当前还存在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办学层次越高,水平也就越高,盲目追求学校升格,不安心于高等职业教育;二是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越高。这两种认识说到底是质量观和发展观问题。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要明确办学方向,二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三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所谓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如果高职40%到50%学生都以“专升本”为目标,高职的发展方向都以办普通本科教育为定位,国家就没必要再办高等职业教育。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当学校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来抓时,学校就会主动适应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第三,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随着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学校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需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为社会开创更多的就业机会。

3、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三个瓶颈问题,即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证明,产学结合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一方“良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一贯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产学结合基于互惠互利、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原则,不但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培养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进行制度层面的教育创新,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1、以就业为导向,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走向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因此,完善质量评估和监督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今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评估,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它直接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声誉。我们必须把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与当地院校设置和招生计划挂钩,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2、深化学习制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市场经济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已经无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学习制度改革。首先要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创造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制度环境。其次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进行改革,把三年制高职过渡为二年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学制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导向和机制问题。通过学制改革,将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满足紧缺人才的需求,同时减轻学生负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要研究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挂钩的机制,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党中央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较弱,无法承担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二是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三是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也要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

4、积极推进产学结合,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考虑和积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并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引进“双师型”教师,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其他类型的合作教育模式。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愿望的需要。我们应当在已经形成的良好局面基础上,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