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温州“留守孩子”教育状况堪忧

2004-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通讯员 李扬 郑维富 我有话说

在上海经商的温州商人陈先生,一到周末就匆匆登上回温州的班机。陈先生归心似箭不为别的,而是牵挂留在温州读初二的孩子。

如今在国内外经商的温州人近200万,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中青年人。除了少数人的孩子已经转学到经商所在城市就读外,多数人仍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给长辈、亲朋或老师照管,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

的群体――“留守孩子”。他们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留守孩子”问题多

温州下辖的一个县曾对外出经商人员的子女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分别占45%和40%。

学习成绩还仅仅是“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能力、品质和个性培养方面,“留守孩子”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今年春节,乐清的张老板从山东回老家过年,他在外奋斗两年,钱是没少挣,却落下一块心病 读初三的儿子在这两年里性格和追求完全变了。大年初三凌晨,夫妇俩上网吧苦苦寻找迷恋网络游戏的儿子。

教育界有关专家指出,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危险年龄段”。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外出经商,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行为习惯差,轻者经常逃学,重者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据温州市文成县公安局透露,去年12月下旬,14岁的小文、小明等7名中学生,利用废旧钥匙,先后窃得摩托车、助动车12辆。当警察通知家属时,7个孩子的父母全都没有出现,原来他们都是“留守孩子”。如小文因父母在外经商,一直住在奶奶家。原先父母在家时,他的成绩还不错,可父母外出后,老人无力管教孙子,小文对学习失去兴趣,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最后干起了偷盗事。

除了出现行为偏差和养成不良习惯外,“留守孩子”还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当地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着性格缺陷,表现为 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

管理“真空”谁来填

对“留守孩子”的问题,教育部门更多的是感到无奈。记者走访了小文就读的文成某中学的赵校长。对于学校的责任问题,赵校长有苦难言 “这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是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共同的责任。”“我校‘留守学生’就有300多位,他们的父母大多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条件就够了,往往忽视了自己作为家长亲情关爱、言传身教的责任。”赵校长忧心忡忡地说,“一个孩子案发后,我们多次打电话给他在杭州做生意的父母,希望他们能一起参与教育孩子,可他们一直推说生意忙。‘留守孩子’的教育光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

据记者调查,温州一些学校在管理“留守孩子”方面曾做过大量工作,一面加强与代养人和家长的联系,同时采取许多措施,责任到人,让教师特别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变化。但是,“留守孩子”在校外的行为管理却是一块“真空”,代养人和学校都难以控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吸引着这些未成年的孩子,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唆使他们违法乱纪。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使这群孩子的行为出格。

亲情关爱至关重要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理咨询室戴王磊主任认为,在孩子成长初期,对其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家庭,“留守孩子”从小就失去向父母撒娇的机会,造成心情压抑,沉默孤僻,出现自卑、社交退缩等毛病。一些孩子虽然被托付给亲戚,但往往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不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其次是学校教育。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的成绩落后,同学歧视,缺乏教师关爱,这使他们更加自卑。最后是伙伴关系。由于学习成绩较差,这些孩子很容易聚在一起。由于学业上的失落,他们将精力转移到另外一些事情上:打架、闹事、迷恋虚拟世界等,借此引起别人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

一直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戴王磊为此呼吁,家庭、学校和伙伴关系产生的效果是一环扣一环的。而家庭因素是最根本的,亲情关爱是解决“留守孩子”问题的关键。

温州师范学院詹振权教授指出,家长外出经商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顾了赚钱忘了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是家庭、社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建议,外出经商的家长首先负起责任,创造条件多与孩子亲密接触,加强情感的交流;学校和教师也应对“留守孩子”倾注更多的关爱,尽量使其融入校园大集体健康成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