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2004-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看戏剧、听音乐、买图书、订报纸……只要是“北京的”,人们就有信心 “北京的”内容健康,艺术质量高,一般说来不会白花钱。“北京的”已经成为名牌的标志。

然而,用文化中心四个字来衡量,北京人觉得自己必须花大力气与时俱进地往前走,不断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实力、竞争力,创造良好的体制和

机制,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

北京市有文化产业单位2559个,从业人员近14万人,资产总计818亿元,经营收入356亿元,增加值106.7亿元,占全市GDP的3.4%。

如果只和自己比,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了。但是,和世界水平比,这又是一个比较小的数字。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美国人一直重视对这桶金的开挖。资料显示,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年经营总额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8%至25%,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居第4位。

在北京,可以说文化产业人才济济,加之北京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应该说,文化产业在北京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日前说 “近些年来,北京市的文化建设成绩喜人,但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成为首都新的经济支柱。”

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

管演出,安排票务,指示具体怎么办、如何办,管得太微观了,太具体了,就等于管死了。北京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将要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 管大事,管改革开放,管政企分开,管政策调节、市场监督、公共服务,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比如,在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北京市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简化审批手续,凡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凡是对境外资本开放的,都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企业开放的,都对外地企业开放。

比如,北京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革扶持方式,加大项目性、奖励性经费拨款比重,确保扶持一批重点文化单位、重大文化项目、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财政投入的激励机制,引导经营性文化企业承办公益性文化活动。

比如,北京市拟建文化产业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享受比照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转为企业的文化单位,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北京市所做、所管的,都将要由微观变成为宏观,由办文化变为真正地管文化。

变养“人头”为养“事业”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日前宣布,拿出20万元重金征集一部儿童剧剧本。简直是破了天荒……许多人到处打听 北京儿艺资金自给率只有32%,往年年收入仅仅100万元左右,仅仅够养活“人头”,他们怎么一下子变得阔起来了

他们的体制改革了,变成一个纯粹的股份制公司了 北京青年报社认购2831万股,北京文化设施运营中心认购423万股,北京电视事业开发集团认购300万股,北京高校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认购300万股,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认购200万股。公司股份总额4054万股,每股面值1元。于是,他们活力大增。

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3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有关人士说,这标志着北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路上又迈出重要的一步。据了解,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有步骤地吸收其他国有、非国有和境外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运用现代资本运营的有效形式,尝试多元化经营。

北京市有关人士透露,北京将接二连三地转企一批,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还要剥离一批,把新闻出版事业中的可经营部分剥离出来,转变为企业,让他们面向市场,搞活经营;再重组一批,整合首都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市属文化系统的一些院团也将在体制改革中大显身手,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活力大增一个。

有关专家认为,都成熟了,都改革了,文化产业肯定会成为首都新的经济支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