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略论当代人才的发展机制和取向

2004-04-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春明(作者为中共沈阳市委常委、秘书长,哲学博士) 我有话说

21世纪被称为人才的世纪,人才资源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的战略任务。当代人才成长,具有生成的平等性、学习的终身性、回报的倍增性、数量的稀缺性、竞争的激烈性和能力的创

新性等特征。我们要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正确认识这些特征,努力构筑人才发展的新机制,全面确立推进人才发展的工作取向,以形成人才充分涌流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构建当代人才发展的新机制

有效的机制是人才充分涌流的原动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原有的人才发展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准确把握当代人才成长特征,建立起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激励、服务和领导的新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体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经济社会要发展,人才培养要先行。根据人才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机制应体现多元化。一是对象多元化。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应有计划地培养不同类别的各种人才,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二是方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应变“一次性培养”为“终生培养”。多管齐下,在加快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专门培训,鼓励自学成才。通过派出研修和访问学者等方式,着力培养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三是内容多元化。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现代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人才既有过硬的本领,又有健全的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体现公平化。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中,一定要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一是公开选拔。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论资排辈等习惯势力的束缚,不拘一格选人才。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实现由“静态用人”向“动态用人”方式转变,由用“好人”向用“好人”与“能人”并重转变,由“闭门相马”向“公开赛马”转变,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二是平等竞争。树立和强化“人才出自竞争”的观念,建立和健全良性循环的人才竞争机制,选拔各类人才一律实行竞争择优,形成竞争有序、人才辈出的人才发展态势。三是公正评价。人才评价是选人用人的基础。应研究建立一套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体现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指标和参数体系。对党政人才要注重“群众公认”;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注重“市场评价”;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注重“业内公认”。

创新人才的流动机制,体现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应敢于突破体制性障碍,使作为生产要素中居于首位的人才资源进入市场,由市场进行配置,实现“柔性”流动。一是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努力探索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形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人才市场体系,按照市场规律对人才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把人才的录用、就业、流动、失业等各环节都纳入到这一体系中去,健全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二是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等制度,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建设,制定人才中介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促进人才中介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三是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加强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人事关系、就业促进、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促使人才流动合理、有序。

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体现系统化。应该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系统化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行有效的激励。一是发挥物质激励作用。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采用年薪制和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做到智力资源资本化,实现一流人才以一流业绩赢得一流报酬。二是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应重视精神激励和感情投资,大力提倡敬业精神,靠事业凝聚人心。对作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必要的荣誉称号。三是发挥政治激励作用。根据人才综合能力,量才使用,交任务、压担子,委以重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锻炼提高。对具有领导才能、群众拥护的人才,经过组织考察,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为他们施展才能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创新人才的服务机制,体现人性化。重视“才”,还要尊重“人”,要在充分了解人才的心理需求、价值观的变化及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为人才提供有效服务。一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发展环境。切实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创造一种“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发展的空间。二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社会环境。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三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满腔热情地关心人才,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居住舒心、出行放心、工作顺心的人居环境。

创新人才的领导机制,体现科学化。党管人才是党中央的一个重大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领导机制。一是抓住宏观。党管人才就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重点应把握人才工作的方向,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搞好协调。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协调起来,把抓好“第一要务”和“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三是依法管理。应逐步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真正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的方针、政策,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转化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条文,提高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切实防止在人才政策掌握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

认清当代人才发展的基本取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众多的优秀人才为之奋斗,而确立正确的人才发展工作取向则是吸引千百万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挥洒辛勤汗水的关键所在。确立当代人才发展工作取向应做到“六个坚持”,即:

坚持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所谓结构就是联系,人才结构就是不同质的人才之间的联系。有权威人士曾指出:“下一轮国际范围内关于人才的竞争,将由对人才总量的追求和占有,向追求人才结构优化转变。发挥人才结构力量,才能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人才结构的特殊重要性要求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人才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合理的人才结构,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从我国目前人才结构的实际状况看,无论是人才的总量与分量、存量与增量,人才的产业、行业、地域结构,还是人才的专业、能级、知识结构等,无一不在需要调整和动态优化之列。对此,我们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科学、系统、动态地配置人才资源,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使人才个体能力充分发挥,人才群体优化组合,人才整体合理分布,形成最大的人才效用,创造最好的人才效益。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是调整与配置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的“有形”和“无形”之手。我国当代人才发展,要以市场导向为主,以宏观调控为辅,用宏观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盲点”和不足。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强化人力资本观念,通过发挥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人才按照市场规律、价值规律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克服市场化运作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如可通过预测和规划,引导市场配置的方向;通过政策和法律,规范市场配置行为;通过监督和控制,校正市场配置偏差等。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统筹。自主培养人才与积极引进人才二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偏颇。引进人才成本低,可以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有利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引进人才还具有即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当前我国人才总量不足,有必要加快引进大量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缓解人才短缺、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绝不能把引进人才作为缓解人才短缺状况的唯一途径,而将人才的培养搁置一旁。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那些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不可能引来,而他们恰恰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最为稀缺的。因此,我们应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战略眼光,既要善于“借脑”,更要学会自己“造脑”,工作重点定位在立足于自主培养和自我发展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培养与引进统筹兼顾上,搞好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人才之间的关系。

坚持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统一。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人才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所谓宏观环境就是指国家为人才成长发展创造的大环境,如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重视程度、出台的各种政策、投资的数量、管理模式等。所谓微观环境就是指一个组织(如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为人才成长所创造的小环境,如为人才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等。对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宏观环境好比是帆,微观环境好比是舟,二者必须统一,不可或缺,不可偏颇。

坚持数量与质量相兼顾。人才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队伍作用的发挥。从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现实状况看,在人才数量方面,我国人才总量与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较,还相对不足;在人才质量方面,我国缺少人才“宝塔”结构中处于塔尖部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这一优势,通过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强教育培训等方式,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扩大人才总量;另一方面,更要下大气力引进和培养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兵不在多而在精,人才质量的提升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占领了人才的制高点,实际上就是占领了市场的制高点,而高层次人才恰恰就是人才中的“制高点”。总之,要把握好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不能单纯地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也不能只求质量而不要数量。

坚持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并重。所谓专业人才就是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出色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与其所从事专业工作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的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是指信息灵通、知识面广、适用性强,一个人有多种才能和本领的通才。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那种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目前,我国正处于完成工业化和赶上信息化的关键发展阶段,这一情势决定了我国对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同时需求。我们不仅需要适应于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即掌握各种现代科技的专门人才,而且仍然需要大量适合于工业化的各类专门技术人员和工人。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看,我们还需要以上两方面复合型的人才,即懂得如何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的人才。因此,只有坚持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并重,才能建设一支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才能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