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周易》与卜筮

2004-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保贞 我有话说
《周易》本是用来占卜的,这从卦爻辞中众多的吉凶断语中可以看出来。一开始,《周易》主要是为周王室服务的,其书掌握在周太史手中,其事则是由太卜主持,具体的卜筮操作则由筮人完成。

周代的官职都是世袭的,像《周易》这样的学问也基本上是在太史、太卜等家族内部流传,外人一般很难接触到。即便在鲁国,好学

如孔子者在早年也可能没见到《周易》,只是到了晚年,很可能是在他当了鲁国的司寇后,才得以见到。孔子得到《周易》后,非常喜欢,“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易》韦编三绝,而且还不无惋惜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但孔子读《易》的目的,不是用它去卜占,而是欣赏其中的卦爻辞,从中引申发挥出古人的治世之言。有人问孔子是否相信《周易》的卜筮作用,孔子说,我曾用它占卜过,准确率也就是百分之七十,而对《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 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帛书《周易・要》篇)比如孔子对“不出户庭,无咎”的理解就是,“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系辞》)在这里,爻辞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出大门,就没有什么祸害。而孔子则据“不出”二字,引申发挥出君子说话要小心,要“慎密不出”。这种引申发挥可以说离爻辞的本意太远了。孔子的这种读《易》法与他早年要求弟子们读《诗经》的方法是一致的。对于含有大量“郑卫之音”和“淫奔”之诗的《诗经》,孔子也要求他的学生要举一反三,能够从中引申出孔子所一再强调的“一贯之道”来。经过这样的改造,卜筮之书《周易》成为儒家宣扬义理的经典。汉代儒学独尊,《易》又为五经之首,备受朝廷、士人的青睐,宣扬儒家义理的易学被立于学官,它的卜筮功能反而退居其次了。

至于《周易》的筮法,在今本《系辞》中记载了一种所谓的“大衍筮法”,但是用这种方法能得出一卦,却很难确定哪一爻,即便用如后人朱熹等所说的爻变法确定了某一爻,其所得卦爻辞与要卜之事也极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而,从后代见于历史记载的一些筮例看(如《左传》、《国语》),卜筮者多不使用卦爻辞,而是依据上下卦的卦象,凭“灵感”任意发挥。即便使用卦爻辞,也是把它作为一个引子进行引申发挥。这也就是说,卦爻辞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周易》筮法变得没有一定之则,可凭筮者任意乱说了。这恐怕不符合《周易》的本意。从卜筮自身的发展进程看,在《周易》之前的龟卜和之后的《日书》,卜筮得出的结果都是非常明确的,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没有卜筮者发挥的成分在里面。《周易》最初的筮法也不应例外。正因为这种不用卦爻辞而凭卦象任意发挥的卜筮法的流行,有些卜筮者就舍弃卦爻辞,另作了一套卜筮用语。近年出土的阜阳汉简《周易》,就是在卦爻辞后另作了些表示吉凶的词句,如在《大过》卦辞后作了“卜病者不死,妻夫不相去”。这说明至迟在汉代,《周易》的原始筮法就像龟卜法一样失传了。但《周易》与龟卜不同的是,《周易》有成书流传下来,这应该是儒家的功劳。它的原始筮法虽然消失了,但人们又把它和其他方术结合起来,对它进行了发展、改造,形成了一些新的筮法,像《系辞》中的“大衍法”和《说卦》中的卦象法,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京房的八宫法、扬雄的《太玄》等,特别是《周易》本身固有的阴阳说和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生克理论的结合,对后代筮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纳甲、六壬等筮法被后代的算命“大师”奉为至宝,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对世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解。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理解是十分粗疏的,许多地方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而,以这种学说为基础的筮法,其科学性与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