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所知道的《文史哲》

2004-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孔繁 我有话说

我初读《文史哲》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在北大做学生时。那时《文史哲》因刊登山东大学出身的年轻学者李希凡、蓝翎评论《红楼梦》研究的文章,曾被毛主席称赞为支持“小人物”。毛主席是在赞

扬《文史哲》和年轻学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古典文学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当时我一下子便成为李、蓝文章的热情的读者。我为他们文章所具有的古典文学深厚功力所吸引,亦为他们文章优美通畅如同行云流水般旋律所感动。从那时起,我也开始深入阅读《文史哲》各期的文章,使我对肖涤非、陆侃如、冯沅君、高亨、童书业、王仲荦等山大文史大家发生崇拜之情。他们是《文史哲》的创办者和撰稿人。读他们的文章使我获得知识学问,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亦启发我得以窥探文章的奥妙。古人有说,读好文章如饮醇酒,令人陶醉。可以说,《文史哲》便是山大贡献给读者的醇酒。

《文史哲》因于“文革”初期未转载评《海瑞罢官》文章而遭致厄运。经过长期停刊,于1974年春天复刊。这时,我于北大调入山大,被分配到《文史哲》编辑部。与我同时调来的还有其他几位编辑。他们都是山大文史学科出身的有很深造诣的学者。因当时仍处“文革”期间,学术多有禁区。编辑部的同仁不可能也不敢有所作为。好在“文革”不久结束,拨乱反正开始。我亦于这时离开山大。

《文史哲》自创刊始,半个世纪以来,始终是背靠山大面向全国,它既是学报又是全国性刊物。它有山大强大的文史阵营作后盾,又得到全国文科学界的有力支持。它在综合性人文学科刊物的编辑工作方面造就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文史哲》编辑部在发挥优势继承传统方面所做的努力,更使刊物呈现出新的面貌。可以看到编者审视学术问题,于全方位和多视角均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而能捕捉到好文章和新成果,使刊物更加充满时代气息。刊物的布局,宏观上注重学术的深入及其走向,给予人以规律性的启示;微观上注重新发现、新见解,而于小处见大,亦能予人以规律性的启迪。编者采用新眼光新方法,对于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状、理论和实践、均着眼于科学性的诠释。敢于支持创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于学术鉴别选择稿件又不偏执不偏窄。《文史哲》的这些长处,于近年的编辑工作中更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史哲》作为大型人文科学综合刊物,于近年更显示出规模了。它已成为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学术信息平台。规模宏伟,眼界开阔,它的分量愈来愈重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