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科学如何走向社会

2004-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今年2月上旬,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一份题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金融中心》的报告正式出炉,报告提出了24条深圳打造第三个国家级金融中心的具体措施。报告在分析了深圳、深圳香港之间乃至全国的经济形势后,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投融资需求,需要不止一个国家级的金融中心,深圳凭借先行先试、毗邻香港以及创业投资三

大优势,可以在新时期找准定位,打造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三个金融中心。这份报告提出的建议不仅获得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在深圳香港两地学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这份有见地的报告只不过是深圳市社科院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做好进言献策的智囊参谋的一个普通例子。该院从1992年成立起,就坚持走社会化办院的路子,牢牢把握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这个中心,把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尤其是对影响深圳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12年来,社科院参与了100多项全市重大课题的研究,其中50多项为市委市政府采纳。为深圳市领导从多角度、多视野做出前瞻性的决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近,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就社会科学如何走向社会的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说 “由于受长期来传统体制的影响,学者的科研导向越来越集中在一个领域内,热衷在象牙塔尖做道场,而对为决策服务,特别是为社会公众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事情,没有热心,不愿参与。出现了教授远离课堂,学者远离公众、学术界与普通市民脱节的不正常现象。由于学术研究脱离了公众生活,它也难以得到公众的关心、参与和支持。除了政府之外,很少得到其他社会资源,并由此出现了社会科学研究脱离社会的‘两张皮’发展的怪圈。”

乐正说,作为地方性的社会科学院,必须要主动参与到地方的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来。研究人员思想要活跃,研究内容不能脱离政府、企业和与老百姓相关的事物。我们还应倡导“研究要坐冷板凳,推广要做热宣传”的科学理念,充分应用现代化传播手段,让高质量的科学成果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他还谈到,过去我们总说要创造更多的学术精品,这种学术精品在社会科学院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和驱动力,只是满足少部分人申报职称,拿奖项。现在我们应该更注重创学术品牌,更重视研究的前沿性、原创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特别是地方社科院更应该警惕浮躁虚夸之风和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更要反对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自恋主义。要扭转“学者是主体,编辑是读者,职称评奖是目标,自家书房是归宿”的怪圈。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主动影响公众,影响传媒、影响决策者,让其发挥应有的社会影响,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实现面向社会的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市民需求服务,为基层部门和企业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

据了解,近几年,深圳市社科院一方面鼓励科研人员树立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主的研究导向,帮助市委、市政府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又大量承接各种社会性委托课题,沉下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参与了全市100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其中,“深圳非公有经济研究”、“加入WTO对深圳影响有多大 ”、“全球创业观察2003年报告解读”、“深圳市文化立市战略”、“深圳谋划国家级金融中心”等50多项课题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