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就业率: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

2004-04-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谈振辉(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就业率”是检验高校生产效益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作为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就业工作,只有“人才培养”、“科学研

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战线的具体体现。

就业工作之所以要常抓不懈,是因为就业问题关系重大,它不仅是衡量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能否获得丰厚回报的重要指标,还牵动着广大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也具有非常的意义。因此,从根本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检验学校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其办学方向更应该充分体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在那些有助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比如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青藏铁路信息化建设等领域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份额。

高校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学科结构,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专业设置方面,不仅要把握市场先机,更应体现重点大学的风范和特色,发挥重点大学基础学科和特殊学科的教学优势,着眼于国家目前最需要、最有利于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专业。要努力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突破狭隘眼界的限制,有些学科虽然不是当下的热门专业,但对于国家今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和建设的力度。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几十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科研总经费逾亿元。正是积极参与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既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科研视野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重点大学不仅要注重就业率,更要注意结合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有着光荣的专业办学传统。学校在坚持以交通运输相关专业为主战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拓宽办学视野。如今,学校已发展成为以通信和信息、管理与经济学科为特色,工科为主体,工、管、经、理、文综合发展的多科性研究教学性大学,学生的就业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要提高学生就业率,不仅要靠学科专业设置等基础性工作,同时还要狠抓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及时纠正他们就业观念上的一些认识误区。

近几年来,在北京读书的学生,毕业后都想方设法地留京。因为他们习惯了首都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视野很宽,不愿意再扎根基层,或者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交通大学首倡大学生爱国、成长、诚信、奉献的行为规范,及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教育他们不要被金钱和暂时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号召他们到祖国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谈校长强调,在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采取切实的保障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工作。北京交通大学每年都有一成多的学生踊跃报名,到西部边远地区、到铁路建设的第一线去。学校鼓励他们工作几年后再继续深造,并给予政策上的保障,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殊优惠条件。

焦文俊(北京理工大学书记):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与学生数量有关系,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增量大,就业难度也相对增大;其二,与生源质量有关系,学校招生时生源质量好的,毕业时优秀率一般比较高,就业率相对比较好;其三,与学校培养质量有关系,品牌比较好,办学质量比较高,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比较好;其四,与毕业生所学的学科和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关系,如果学科和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率就高一些;其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相对提高,以前要本科生的,现在只要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本科生就业就相对困难;另外,现在也出现了用人单位只要男生、不要女生的现象,男生就业率相对高一点。从学生这方面来看,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摆不正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只想从事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和到大城市工作,结果出现需要人的地方没人去,不需要人的地方毕业生抢着去的现象。

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就业作为一件大事,成立专门研究或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机构,学生一入校,即把就业纳入日程,从毕业前的临时指导变成全天候的服务。

首先,把好入口关,尽量提高生源质量。要严格控制调剂指标,增加公开招生的数量,尽力吸引优秀学生。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强化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比如,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听力、口语较差,积极参加教育部“英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英语交流和应用能力;要以人为本,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允许学生转专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增加双学位学生招生量,使学生除了本专业之外,可以多学其他专业和知识;另外,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用人的需求变化大,高校要加强学校与科技、经济和地方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最后,由学校共青团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等都作比较详细的纪录,并与今后就业联系起来。同时,要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三、四年级就能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学校努力的同时,希望社会和家长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自己求职的期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就业率是对学校办学的检验,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而且,就业率的高低也对学校的社会形象产生影响。但是,就业率并不是衡量高校好坏的惟一标准。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只是其中根本的一个方面。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为社会服务方面,国际交流方面都承担着重要任务。因此,对高等学校的衡量,应该是几个方面的综合指标,而不是单纯的人才培养,更不能以就业率为惟一的指标。在统计就业率时,不但要统计被国有企事业用人单位接收的毕业生,而且加入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属于隐性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该纳入统计口径,对因计划考研或出国而自行暂不就业的,也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