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而不同 通变则久

2004-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国榛 我有话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画艺术创作和专业教学向现代化起步与转型的改革探索中,卢沉先生是一位勇敢的实践者和开拓者。

他在《关键是思路的突破》一文中写道:“中国画的现代化,创造新的富有现代感的民族风格,是个艰巨而伟大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990年出版的《卢沉论水墨画》中,

他精辟地指出:“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无数创造的环连成传统的链。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就是将来的传统。传统的代表是一大群伟大的革新者,而不是因循守旧者。”“创造,离不开传统。创造不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只有傻瓜才拒绝向传统学习。学习就是继承。但不能说学习是为了继承,继承本身不是目的。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首先要吃透传统。”“要找到民族灵魂。”“继承什么呢?能继承的只能是创造精神,以及在今天还富有生命力的审美理想。”同时,他认为水墨艺术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应把目光投向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在审美内涵与语言表现力方面的优秀传统,也是绝不能忽视的。“对传统绘画本身,对水墨画的艺术语言,要有科学的分析研究。不能流于低层次的模仿、复制式的临摹。”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宝库,在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审美趣味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它的地位好比是人的心脏,极其重要,可以说不懂书法就无法欣赏中国画。”书法入画“最富有民族特色”。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向来注意构成”,“非常重视形式法则、笔墨效应的研究,凡大师都有很强的构成意识。”他的这些观点,为传统艺术教育打开了新思路。

卢沉先生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对传统,对民族遗产,只强调继承是不够的,这多少带点‘守住家业’的意味。我们要提倡创业精神。”“伟大的民族传统,靠创造产生,也只有靠创造来丰富、发展。”吞吐古今涉猎中外的深厚学术底蕴,使他与时代精神合拍,他的思辩精神,是“和而不同”与“通变则久”的中国传统哲理的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