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需要视觉产业

2004-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陈逸飞,旅美华人画家;“陈逸飞”,一个总能吸引人们注意的名字。在今天,似乎很少有艺术家能像他那样,把自己的名字同大众文化联系得如此紧密。或许,当下青年人已经不知道他早年的成名画作《黄河颂》、《占领总统府》,但对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浔阳遗韵》中那或执扇、或弄琴的淑女形象一定不陌生。不仅如此,近年来

,陈逸飞成功地将自己的名字化作时装的品牌,同时涉足影视圈。而就在媒体将其电影《理发师》的演员人选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陈逸飞又同浙江摄影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图文书《逸飞视觉》,开始了向出版领域的进军。日前,陈逸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从绘画到时装、影视、出版,这些年来您涉足了这么多领域。今天,绘画在您的心目中处在怎样的位置呢?

陈逸飞:我想,首先我是一个画家。作画和涉足其他领域对我来说是“皮”与“毛”的关系。同时,广泛涉猎其他领域,能让我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找到一种现代感;在工作中能和年轻人一起用眼睛观察世界、一起思考、一起学习,也给我的绘画带来更多新的气息。一个艺术家需要这种变化。其实,我从事的都是在一个“大视觉”的范围内的工作。我做这些事是因为我喜欢,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它们对社会有意义。因为我深深知道,中国需要视觉产业和视觉美育的普及。

记者:您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都在谈论“视觉产业”这个词。

陈逸飞:的确。视觉产业是和现代生活有关系的“眼球”经济,包括工业造型设计、建筑、电影、家居、服装,甚至包括人的形体、发型设计等等。我们所谈论的这些绝不是饭后余兴的谈资,而是中国未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意大利之所以能够成为七大工业国之一,视觉产业的贡献占了很大比重。日本曾明确提出“设计建国”的理念,他们认为一个城市从事视觉产业的人口比例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先进程度。今天,在纽约,有14%的人从事的工作与视觉产业有关。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视觉产业的前景令人兴奋 10年前,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消费;今天,人们是为了生活的质量而消费。视觉产业是一个高经济回报的产业。

同时,视觉产业的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比如,在《逸飞视觉》这套书中,我们首先选择了伦敦、米兰、巴黎、布鲁塞尔4个城市,透过“视觉”,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厚重的城市精神。

此外,视觉产业关乎人的尊严。举个简单的例子,20年前,衣着入时的中国人,总被误认为是日本、韩国人。今天的情况有了改善,但还远远不够。在我们的城市里,存在不少“视觉垃圾”,比如一些餐馆那些自以为漂亮实则恶俗的招牌,周围的人则熟视无睹。由此,我想,拿出全部的心力来做我们的视觉产业,应该是我们艺术家的天职。

记者:同样是在“大视觉”的范围内,涉足图书出版领域有何不同?

陈逸飞:和绘画、服装、影视相比,我觉得,书籍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我们之所以把《逸飞视觉》做成杂志和图书的结合――既有杂志的时效性、资讯性,又能有书籍的品质和收藏性――就是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起到视觉美育教科书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美学的普及教育。只有美育普及了,谈论我们的城市建筑、我们的衣着、我们的电影才有可能。同时,书籍拥有最多的受众,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起人们对视觉环境的关注。美育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视觉环境就像是一所人生的学校,它甚至会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

记者:我注意到,现在很多人在用“视觉大师”而不是“画家”来称呼您,您怎么看?

陈逸飞:我觉得自己是一名“视觉艺术工作者”。有朋友称我“视觉大师”,这真的让我很惭愧。我想,我们还处在一个补课的阶段,“大师”的称呼更是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把过去损失的、忘却的好东西找回来,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已经是件很好的事了。希望有更多的人为此而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