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维康的魅力

2004-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丽萍 我有话说

李维康1947年生于北京,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进入中国京剧院。她突破了京剧流派和行当界限,尤在京剧声腔方面逐步形成自己清丽脱俗的艺术风格

。现为中国剧协副主席。

她是大型京剧晚会中不可或缺的通常是压轴或唱大轴的演员,也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春节戏曲晚会的熟面孔,并且是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金唱片奖、中国文联“世纪之星”称号等一大串荣誉的获得者。她,就是李维康。

在外人眼中,李维康艺途可谓一帆风顺――天赋极佳,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后,即成为尖子学员;毕业后进入名角云集的中国京剧院,一出京剧《平原作战》搬上银幕,人们领略了她小英子的风采;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风靡神州,她出演大孙媳韵梅,京剧之外的演技令国人震惊;而京剧《蝶恋花》、《恩仇恋》、《秦香莲》、《红鬃烈马》、《霸王别姬》、《杨门女将》等一出出新老剧目,更是被她演绎得红遍全国。至今她虽因身体原因不能演整出的大戏,但折子戏和选段仍唱得十分精彩,而且“文革”中因是业务尖子所受的磨难和毕业时三次才进入中国京剧院的曲折经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她心中渐渐淡去。唯一不变的,是对京剧的那一份痴情。

对戏迷而言,看戏是既看且听,而李维康的魅力是不光戏好看,唱得更耐听。这固然与她的“金嗓子”有关,但她融情于声的演唱,卓尔不群而又韵味十足,得到老戏迷的首肯,并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因而李维康的魅力首先在于她不拘于一门一派的“新”。

1958年进入戏校时,肖玉华、王姚倩和四大名旦及其弟子数十人执教,李维康言她师的是百家。后来恢复传统戏演出的时候,李维康夫妇到各地找材料,加上自己的记忆,演了一出出老戏,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拜师风兴起后,她没有闻风而动,她认为在校时跟那么多老师学戏,如再拜另一位老师,对原来的老师说不过去,更何况她对四大名旦都特别喜欢,单师从一派,再学别人的就不那么方便了。“我只图个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她强调。

40多年来,李维康担纲主演过的剧目有几十出,饰演过上百个不同类型的角色,有雍容典雅之声,有凄恻委婉之吟,有轻松活泼之唱,有高亢激昂之音。总之,她演什么像什么,她不是在演行当,而是在演角色。在唱腔上,她也有所革新。如《秦香莲》中“闯宫”一场增加了“二黄慢板”转“原板”的唱段,演唱时吸收了程派唱腔中缠绵沉郁的特色,如泣如诉,并多用下行音,融入哭声和颤音,将一个弱女子孤苦无助、有冤难伸的悲惨情绪渲泄到了极致,深深地感染了广大戏迷。

现代京剧《蝶恋花》中杨开慧的那段《古道别》唱段,堪称全剧的华彩唱段。为演好这出戏,李维康来到湖南板仓杨开慧的家乡体验生活。她在杨开慧被捕后从岳阳押至长沙的古道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反复揣摸角色,并对全剧唱腔的字、词、句、段反复进行了斟酌修改,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哭声、颤音、拖腔等多种京剧唱法和技巧均运用得恰到好处,将杨开慧当时丰富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但深深打动了台下观众,这段唱也成为京剧史上的经典唱段。

李维康的魅力还在于她的魄力和胆识。上世纪80年代初,她勇敢地打破大锅饭,带头组团实行承包制,任团长7年,赴全国各地商演。“那时条件很艰苦,每场演出收入也不高,但大家热情很高,演得很带劲,我也尝试了一下挑班的感觉。”李维康莞尔一笑。

李维康的敢于“吃螃蟹”还在于她首开用电声乐队伴奏京剧的先河。上世纪80年代末,她录制了京剧《南腔北调大汇唱》,将古代的编钟、埙等乐器加入伴奏的乐队中;她在京剧晚会中多次演唱用京剧曲调谱写的毛泽东诗词《咏梅》,获得空前良好的反响;她还拍摄了许多京剧MTV,如《谢瑶环》、《断桥》等,尝试用现代科技方法表现京剧艺术。她的这些努力,都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说起李维康,就不能不提到她的丈夫也是她的搭档耿其昌。他们是戏校的同学,艺术上可谓珠联璧合,而生活中也是一对模范夫妻。耿其昌的新作《瘦马御史》获得了第三届中国京剧节金奖,李维康没有参演,因而一些戏迷感到遗憾,因为李维康的魅力也在于她与耿其昌的搭档。

无论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直到如今,他们的“夫妻档”仍有广阔的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