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21世纪初黄河治理策略

2004-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春宏 我有话说


黄河小浪底工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闻名于世的多沙河流。治理黄河是中华民族治国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治黄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

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开创了下游连续5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安澜局面。

《治理黄河思辩与践行》一书,在全面总结上述黄河治理的特点、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21世纪初期黄河的形势,针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黄河下游仍然严峻的防洪形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土流失及水污染尚未得到遏制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结合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概括的“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等4项治理目标,针对黄河下游漫决、冲决、溃决、凌汛决口和人为决口等5种可能的决口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提出了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工程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手段相互配合防止断流的措施;对于水质不超标,提出了控制入黄污染物总量等措施;提出了减少进入下游泥沙、工程拦沙与调水调沙、治理河口、外流域调水冲沙等使河床不抬高的措施。

作者认为,要使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达到4项治理目标,实现黄河长治久安,还必须提高治黄的科技含量,在新时期应着力建设“3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以此作为治理黄河的研究手段,构建新的科技治河体系。为了实现“原型黄河”的治理目标,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高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掌握和预测黄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数字黄河”由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数学模拟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5大技术环节组成,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模型黄河”由黄土高原模型、水库模型、河道模型及河口模型4部分组成,它主要是通过对“原型黄河”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和试验,提示其内在规律,提供治理方案,并为“数字黄河”提供物理参数和中试环节。3条黄河的建设相互关联,互为作用,它使黄河治理开发方案的确定更加科学化,可以建立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使探索自然规律的进程大大加快,有利于形成对黄河整体的和系统的认识。这一观点是黄河治理观念上的一次飞跃,是黄河治理研究手段集成上的创新。

在《治理黄河思辩与践行》中,作者还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黑河治理等有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弥补黄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战略举措,黑河治理为探索内陆河流域管理模式提供了经验。

(《治理黄河思辩与践行》李国英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