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语文的几个问题

2004-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修敏 我有话说

“语文是什么”?这个困扰了中国无数学人、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语文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再一次被提起,再一次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深思。日前,由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语文教研》编辑部主办的现代语文理念研讨会在浙江中部名城金华

召开。钱梦龙、倪文锦等一批国?著名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中学教师、教育出版社和语文杂志社的编辑,就“语文”这个课程理念问题展开热烈而又深入的学术研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理论界对这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却又长期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理论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文课程理念比较混乱,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澄清。热烈而深入的研讨,自由的争论,碰撞出了更多的思想火花,使得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

关于“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

浙江师范大学胡尹强教授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他认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中小学语文界对“语文是什么的回答都是对常识――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否定或纠正”。他强烈呼吁要“义无返顾地回到常识上来”,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上成文学课”。宁波鄞州中学的毛刚飞老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语文除了语言和文学外,还应该包括科学、哲学、传媒、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单单‘语言和文学’不能支撑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天空”。

杭州师范学院的盛海耕教授认为语文“基本上是语言和文学”,所以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学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先生也认为,把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失之简单,它无法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他认为语文是由语言、文学、文章、文化和言语构成的,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意蕴和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为基本立场。

浙师大王国均博士认为“语文就是一个专有名称,而非缩略语”,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文文学、语言文化等等都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定义或概念”,他认为语文是一门“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从而掌握语言艺术、增进语文修养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学科。东阳中学陈益林老师认为如果肢解地来看什么是语文,将是“一个永远无解的方程式”,“语文就是空气”,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但往往被忽略了它的存在,书本是语文,生活也是语文。东阳横店中学马全德老师认为语文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是学科语文,广义的语文是素质语文。

关于“语文分科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呼吁要把语文“一分为二”,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程。他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合二为一,“几乎把语言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文学教育身上”,文学教育已经“不堪重负”,甚至“迷失了自己”;“文学教育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它不能去讲关于语言文字本身的系统完整的知识,也不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己任”,所以,“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需要设立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文学教育课”。浙师大朱寿桐教授认为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历史、审美的历史、心灵的历史,要在中学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文学可以独立出来,但一个文学教师绝不能离开语言方面的修为。王嘉良教授认为把语文一分为二要有一个梯度,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浙师大黄云生教授认为:无论认定“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还是主张“语言和文学应该分开”,其实都是试图突出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少年来,一些教育界和文学界的有识之士的论证和呼吁,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到头来仍然停留在纸上,未能真正付诸教学的实施。因此,文学教育必须从现行的语文课程设置的思路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起自己独立高标的课程地位!李海林先生则认为现在谁也没有否定文学教育,关键的问题在于语文课应该把“文学教育”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要弄清楚文学教育到底教什么。

盛海耕教授从语言文字的产生、文学的特殊功能、我国的语文教育传统、当代教育的缺陷、语言教育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编辑俞同辉博士提出了质疑,他说从教学目的上来讲,文章与文学在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水平上并无本质的区别,文学课独立出来到底要干什么,文学单设能不能解决情感问题?其他学科的教学存不存在情感问题。

关于“语文研究从课程开始”

与会者普遍认为“语文是什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它关系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关系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任何一个研究者、教学实践者都不能回避。语文研究、教学要从这个问题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教授认为要分层次研究这个问题,要着眼于建构,而不在于批判。宁波大学王荣生博士认为,回答“语文是什么”,首先要回答“语文科是什么”;在语文教学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先要回答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程的多元并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存在,目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各种主张不是课程,其主张不过是课程形态的一个起点;同样,教材不等于课程,教师的随意教学也不是合理的课程,课程是一种方案。

《语文学习》的温泽远博士认为研究语文、语文科要从课程论出发,这样更具有可操作性。他认为课程是一种规定,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郑广宣编审认为,研究“语文是什么”要关注大背景,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语文不要有过于沉重的使命感,语文不能包揽一切。

王国均博士认为研究语文学科,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的研究,不能搞自我封闭,要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起来,要有一个明确的纲要。

关于“语文教学形式大于内容”

语文教学到底是内容大于形式,回归文本,还是形式大于内容,要足够热闹,足够花哨?

钱梦龙先生认为,目前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大部分停留在演示层面,无法真正实现互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他说,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恰当,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预先设置的课件进行教学,图像、音乐冲击了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阅读,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思路”,结果教学手段现代化了,教学理念却仍是陈旧的。所以“语文学科运用课件要慎重”。

倪文锦教授认为目前的课件形式大于内容,但同时他又认为在信息化社会必须在教学方面开始实践。他说网络技术使语文的教学环境、方式、过程、媒体、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变化。

浙师大蔡伟先生认为,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了语文课程形象面目可憎,令人厌恶。语文教学改革要有希望,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生动活泼,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使花哨一些,热闹的氛围浓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好。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基本稳定的,因此,教学形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老师要以他个人的魅力、丰富的形式,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会议顺利结束后,主办方之一《语文教研》主编黄云生教授这样评价本次研讨会,他说,通过研讨会,“语文是什么?”这个课程本体论问题,再一次引起语文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会者对加强文学教育给予了关注,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会风好,是真正的学术交流,无论是前辈专家,还是青年学者,都能去除虚套、真诚坦言,进行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开展学术争鸣。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