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

2004-04-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王黎 张伟 我有话说

2000年的“黄瓜事件”,至今还让四川省峨眉山市符溪镇党委书记黄晓琴记忆犹新,“2分钱一斤都没人买,农民不得不让黄瓜全部烂在地里”,政府花了大量精力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最后仍要抱怨,政府还要为此贷巨款来“埋单”。

黄晓琴称类似事件为政府不熟悉市场经济规律而引发的笑话儿。如今,符溪镇通过党支

部引导农民创立了峨眉山市金丰蔬菜种植营销合作社,拓宽了销路,扩大了规模,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黄晓琴说 “党组织通过协会实现了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探索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式,再不会闹笑话儿了。”

四川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机制,由党的基层组织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协会,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找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也找到了干部经常受教育与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连接点。

紧跟支部走,致富不用愁;加入协会干,农民有钱赚

今年28岁的李秀琼是峨眉山市战斗村的农民,同时她也是峨眉山市金丰蔬菜种植营销合作社的会员。去年,她一家种了4.5亩蔬菜,收入了2.5万多元。她对记者说:“以前不知道种什么,也不知道往哪儿卖,现在怎样种、如何销,以及种子、肥料、培训,订单全部由协会管,每年只需交会费5元。”

战斗村所在的符溪镇目前已形成了1.6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黄晓琴介绍说,以前农民自己也种蔬菜,但由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相互压价,收入始终难以提高。2002年村支部引导农民组建协会后,48名党员集体向村民发出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倡议,使全村种植无公害蔬菜由60多户发展到530户,占总户数的95%。2003年,全村靠种植蔬菜一项创产值830多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3820元,比上年增加500多元。

陴县农科村的花卉协会、泸州市三道水村的蔬菜协会、资阳雁江区碑记镇柑橘协会……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四川省乡村两级共建立各类专业协会26877个,覆盖了49%的行政村,协会会员125万人,带动了289万多家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1.5%。2003年,四川省参加协会的农户人均增收达到228元,比全省农民人均增收水平高出100元。

采访中,记者发现,走进大市场的村干部和村民们对协会的性质、工作机制与市场的要求都很在行。38岁的村民张长林说,以前种蔬菜根本不管什么农药残留不残留,只要把虫子打死就行,现在就不能那样了,协会有了严格的检测标准,我们也知道了什么是无公害。

“支部加协会”这种模式使四川省党的基层组织找到了有效抓手,站到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得到了增收实惠的农民们深有感触地喊出了:“紧跟支部走,致富不用愁;加入协会干,我们有钱赚。”

协会“民办、民管、民受益”;党组织坚持领好路,服好务

农民增收难,结构调整难,难就难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在实践中产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供产供销服务、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引导发展这类经济组织,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支部加协会”的模式,就是党组织领办、创办协会,依托协会带动和服务农户。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通常情况是由一个村支部创办一个协会,并且按照规定程序实行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对于一些规模大、地域广的行业,则由乡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协会,形成专业乡镇、专业村的格局,以扩大优势产业。对于一些规模大、会员多、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努力做到协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峨眉山市新平乡净安村原来是令干部们头痛的“问题村”,80%以上的农户缺粮,偷盗抢劫、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村支部按照“支部加协会”的模式,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026元,比上年增加400元,比全市人均高765元。

食用菌协会会长黄其康是原来的村支书,协会成立后,他担任了协会会长,兰小平担任了村支书。黄其康说,协会作为群众性的经济组织,离不开党支部,结构调整规划、贷款、市场监管等事情都必须要由支部来帮助解决,怎样种、如何销等事情由协会具体来指导。兰小平说,协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党组织的作用就是领好路,服好务。

协会离不开支部,支部和协会的共同目标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四川省“支部加协会”模式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峨眉山市委副书记赵勇介绍说,“支部加协会”,一个“加”字,涵义深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民办组织,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必须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们既要注重加强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和指导,认真解决协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又必须坚持做到出谋划策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不越权干预。

基层党建要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凡是“支部加协会”发展得好的地方,老百姓的牢骚少、怨气少、情绪少,而理解增加、信任增加、干劲增加,农民从党员、干部带头加入协会,身先士卒抓发展、跑市场、传技术、解难题的行动中,看到了他们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新形象和新作风,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号召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黑山羊快快长,坐着飞机去两广,赚了钞票盖楼房,感谢协会感谢党”,泸州市江阳区游湾村用欢快的歌谣,唱出了他们对党支部发自肺腑的感激。据了解,这个村一直有饲养黑山羊的习惯,过去养殖零星,不成规模,由于销路没有打开,淡季销不出,旺季缺货源,再加上羊贩子压价收购,养羊户增收困难,意见很大。了解到村民们的想法后,村支部一班人筹资10万元,成立了黑山羊养殖营销协会,在广东、海南等地建立销售网络,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1041个,每年销售黑山羊10万余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四川省“支部加协会”的实践证明,不能够带领群众调结构、闯市场的党支部就会失去威信,党员干部首先要成为致富带头人。四川省在推进“支部加协会”的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党员素质、聚集各种人才作为重要环节,赋予基层党建新的内容和形式。

像许多村支部一样,净安村党支部在协会会员中积极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陈红是净安村食用菌协会会员,他每年种植金针菇、鸡腿菇6万多袋,产值达10多万元,村支部将他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动员他与10多户村民结成帮扶对子,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好评。2001年,他被发展为中共党员。近3年来,该村先后有13名党员被培养成种植能手,有2名青年种植能手被培养成党员,有6名优秀致富能手被培养成村组干部。(新华社成都4月2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