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周朝伦种菜

2004-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41岁的周朝伦做了20多年的菜农,去年才真正尝到了种菜的甜头。

周朝伦是重庆合川市东津沱社区白塔村三社社长。东津沱是合川市的城乡结合部,蔬菜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年,菜一茬接一茬地种,虫也一阵接一阵地闹。眼看着一年年折腾下来,腰包里落不了几个钱,周朝伦的妻子咬咬牙,出门打工去了。

子离家后,周朝伦干活少了个帮手,心里挺失落。好在妻子就在东津沱当厨师,有空他便往那儿跑。东津沱社区有一个科普活动室,妻子活儿忙时,周朝伦就去那儿泡着。一来二去,没想到竟泡出了点名堂。

科普活动室帮了他的忙

白塔村很多人喜欢种生姜。最近几年,生姜得了卷心虫病。卷心虫每年5月准时出现,越杀越多,直到把新叶全部吃完,到头来一窝生姜只能收二三两,而姜种就得8钱多。因为不合算,种植面积减少到了几十亩。在科普活动室的《农家科技》上,周朝伦找到了用“甲基硫磷”兑“1605”杀生姜卷心虫的办法,试着用了一次,立竿见影。他马上教其他姜农用,效果都不错。当年,一窝生姜的产量增加了两三倍,亩产超过900公斤,毛收入约2700元。

三社有200多亩莲藕,荷叶后面原来也总是生虫,剧毒农药“敌杀死”都无效。叶子被吃完后,产量少,藕又细,卖也卖不掉。周朝伦又来科普活动室找办法。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治完虫后,藕的亩产从原来的500公斤上升到了2000公斤。2004年,周朝伦扩大了种菜的面积。除了种自家的3亩多地,他还从别人那儿租地种了6亩生姜、10亩莲藕。

白塔村五社社长刘智福也是科普活动室的第一批读者。他觉得这地方不错,就向社里的郑祥明等人介绍。郑祥明从这儿的一本书上看到了菜玉米的种植技术,托人从成都带回了一些种籽。别人种的菜玉米,亩产400公斤,晒干后每公斤1.2元。郑祥明种的菜玉米,亩产300公斤,新鲜上市,每公斤4元。郑祥明是白塔村第一个种菜玉米的人,现在仅五社就有10多户了。

东津沱社区的科普活动室并不大,就20多平方米,2000多册书籍。管理员文阳生说,来这儿看书的农民越来越多了,有时一天要接待几十人。

农业科普应该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

合川市科协主席张勇,是社区科普活动室的倡导者。他认为,农业科技的普及,不能搞大忽隆、一阵风,应该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一个一个解决他们遇到的具体困难。周朝伦说,他和白塔村的其他菜农以前听过专家的讲座,也去一些书店找过农业科技方面的书。专家讲的东西要么太专,听不懂,要么自己当时没碰到类似问题,记不住。真遇到麻烦,又想不起来了。书店里也越来越难找到农业科技方面的书了。

张勇说,合川市科协计划5年内在全市几十个社区全部建立起科普活动室。到时,农民可以随时向科普室反映自己遇到的技术问题,经科协汇总后,再根据涉及的范围和影响大小,顺序请相关专家开展针对性培训。

西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华鹏说,从周朝伦的经历来看,农民遇到的绝大多数技术难题,对于农业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不过是些基本常识。但由于现行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和科研人员都盯着“上档次”的技术成果,对于常识普及和推广成熟技术缺乏积极性。他介绍,西南农业大学正尝试与区县建立校地科技示范基地,希望通过各个院系与乡镇的密切联系,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