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是手段”和“人是目的”

2004-04-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爱华 我有话说

近来,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我们之所以重视人才,是因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因为“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还因为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简言之,对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言,人才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且是许多必要条件中的一个关键性条件。所以,“人才工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措施和任务的关系。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说得很清楚:“人才工作的目的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判定。”

在强调人才与发展之间的上述关系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又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要“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这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把人才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完成任务的工具,还要把人才作为目的和服务对象。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其他人才观的重要区别。

在自然经济时代,个人包括人才,都是君主的臣民、上帝的子民和宗族的成员。对于君主、神明和家族来说,个人是微不足道的,是实现君主、神明和家族目标的工具与手段。市场经济的兴起,冲破、瓦解了上述种种人身依附关系,使“臣民”、“子民”、“族人”,转变成公民,变成了独立自主的个体和主体。这是人和人才的一次大解放。不幸的是,刚从封建宗法的罗网中挣脱出来的个体,又陷入了“资本―雇佣劳动”的罗网。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和人格化的资本来说,个人包括人才,都是劳动,都是创造利润的手段和工具。在资本面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幸福都被抽掉了,只剩下它的使用价值,人变成了“人力”,与电力、水力、火力等自然力一样,都是利润的工具;人力是一种资源,和石油、矿石、木材等自然资源一样,都不过是产生利润的一种生产要素。既然人和人才都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源,都是资本用来使自身增值的手段,那么,反过来,劳动者包括人才也会把资本或人格化的资本当作工具和手段。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相互交换、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的关系。把人作为纯粹的工具,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这是封建统治者和资本主义对待人包括人才的基本态度。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通过靠强力来维持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来把人变成工具;而后者则是通过雇佣的方式把人变成工具,甚至变成机器的附庸。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时代,由于各类市场经济共有的普遍规律的作用,劳动者包括各种人才,也仍然是生产包括精神生产的要素,也不可避免地要纳入“人力资源”的范围。因此,毋庸讳言,在现时代的中国,劳动者,包括人才,相对于使用他们的各种组织或个人而言,都是手段,都是“资源”。但是,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决不能把广大劳动者和各种人才仅仅当作“人力资源”,还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即把实现和增进广大劳动者包括各类人才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作为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手段。

这就是社会主义时期做好人才工作的两个不可偏废的维度和方面。

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事工作过分强调人是“齿轮和螺丝钉”,即使拧错了地方,也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人才资源配置的错位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当前的人才工作中,我们必须把“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这两个维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这种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内应有之义,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求的。为此,首先必须坚持纠正人才资源配置工作中的“错位配置”,重视给各类人才提供与其才能和贡献相匹配的岗位、待遇和发展机会。但是,如果这样做只是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使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更快、更好地达到各种相应的目的,那就仍然是把他们仅仅作为手段和工具。因此,第二,必须从“提高生产率或工作效率,归根到底是为人民包括为人才谋幸福”这样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这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即把人民包括人才的福祉当作奋斗的根本目标。只有在把人才作为“人力”和“资源”来充分利用的同时,把人民包括人才的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增进,纳入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把增进人才的福祉,当作运用人才的结果和基本目的,才能够充分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他们自愿地、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这二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良性循环。这也就是说,要使人才的运用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又使各项事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人民包括人才的幸福,并以此为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是当前人才工作的两个维度的辩证统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