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适应全面小康的经济结构

2004-04-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家新 贾晓峰 我有话说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建立与全面小康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的高效的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是三大产业结构虽有较大变化,但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以及人均GDP3000美元的国家相比,我国GDP结构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

三产业比重偏低,我国从业人员的第一产业比重也偏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二是各产业的规模结构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仍很大。第一产业 农户种植规模仍偏小,农业生产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还较严重,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专业化、区域化的规模生产还不够,龙头企业数量不够,规模不大,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成专业联合体并把其生产、流通、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民间合作组织发育不全、规模尚小。第二产业 我国注重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大型企业为主的格局。第三产业 金融、进出口贸易和通信行业的规模相对较大,其余大部分行业规模较小。三是产业结构的外向度已很高,但各产业的外向度很不平衡。从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经济的外向度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具体产业上看,我国各产业的出口率、进出口顺差、依赖出口和出口诱发程度均大的产业为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商业,这些产业的出口外向度大。我国采掘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和金融保险业等产业出现了巨额逆差,这些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呈相对弱势产业的状况,多属能源、原材料和化工等产业,进口外向度大。我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率仅次于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外向度高,但其贸易顺差只有53亿元,其产业规模大,但还不强。农业的外向度更低。四是我国东中西区域发展呈现东高西低,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产业成果及效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阶梯形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仍在继续扩大。五是虽然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但各种所有制的区域和产业分布不平衡。

如上几方面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必须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建议,在今后一个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完善经济结构:

――建立起第一产业基础扎实、第二产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三次产业结构。针对我国产业结构水平低的状况,我国的GDP结构仍应遵循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优化升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这种下降应是建立在农业不断巩固与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仍会偏大,但这种偏大的程度会在2010年之后有所缩小。在本世纪的前十年,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将保持在50%以上,甚至有时还略有提高,因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结构的带动性大,它发展了,人均GDP的提高才有基础,也才能促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虽在过去提高缓慢,但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不断加快,必将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因而我国应在发展一、二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在2010年后的10年里,使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第二产业,促使第三产业比重的较快提高,并使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

――逐步建立起优质与绿色产品率高、农业布局合理、种植业与畜牧业并举的农牧渔林发达的农业内部结构。从农业内部行业结构上看,我国农业(这里指种植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已成未来汇合之势头。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种植业需求比重的下降和对牧渔林产品需求的上升已属必然。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逐步降低种植业所占比重和逐步提高牧渔林业比重,以畜牧业发展为重点,形成种植业与畜牧业并举的态势,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水平。还要以科技进步促进优质与绿色产品率的提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和提高农业的外向度,要促使农业向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努力促使我国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要创造条件使农民在城市取得“市民待遇”,使农民重点流入建筑业特别是服务业,使农村的人口有序进城。

――逐步形成以电力等动力产业生产能力充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龙头、重化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强劲、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带动性强的工业内部结构。要始终围绕科技进步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一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把它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逐步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优先发展,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为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产业支撑。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我国的传统产业如前后向关联度均大的金属产品制造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应加快这些产业产品的升级和换代,以确保我国经济与结构调整的稳步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但一方面产品技术水平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其精密机床、成套设备却有50%以上都是进口货,因而该产业是结构调整与改造的重点之一。我国还要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如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利润额和利润率均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急需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产业现代汽车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应成为推动建设我国全面小康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

――建立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流通业、教育科技、社会服务业发达的外向度较高的、带动性日益增强的三产内部结构。我国要实现全面的小康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我国实现物质和精神上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保障。当前,我国第三产业是一个总量与内部结构水平均低的三产结构,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应全面提高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流通业、教育科技、社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等产业所占比重,发展以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现代三产结构。预计未来我国金融房地产行业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其它产业的带动性大,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求巨大,应加大投资与管理的力度。

――逐步形成大型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我们要通过联合、兼并、破产、出售等方式组建集团或跨国公司,继续提高我国企业的规模。目前要以具有一定的名牌产品和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为基础组建我国的“航母”,使这些企业走向世界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比如我国可考虑组建“超级化工航母”和在海尔、联想、长虹等企业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使我国产品走向世界。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必须以市场规律组建大型企业,企业不仅要大,而且更要强,要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支撑,不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对我国的中型企业要注意在调整中增强规模效益和改进运行机制。对小型企业,要提高其素质,使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建立既保持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等轻工产业的出口优势,又形成以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为主的、各产业外向度高并差异逐步缩小的产业外向结构。我国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应强化调整与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拉开产品质量的档次,巩固竞争的优势;要逐步提高我国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建立新的竞争的优势,以提高我国出口的经济效益,建成发达的出口产品结构。我国第一、三产业的外向度低,应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破行业壁垒、扩大外资、民间投资来解决。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须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完善我国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国有经济实行股权多样化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股权多样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并引导外资经济向西部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须与城乡结构的升级相结合,建成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城乡结构。我国现城镇化率为38%。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现代化产业结构,我国还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要争取今后每年城镇化率能够平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镇化率将为47%,2020年将为57%左右,实现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城乡结构。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