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构“大民族学”学科群

2004-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民生 我有话说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肇始于1953年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研究室的成立。研究室主要从事南方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工作,由当时学校副院长、著名语言学家严学窘教授亲任室主任,而早年留学日本、二十五岁即写作《图腾艺术史》、《史前艺术史》、《史前史概论》而享誉学术界的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岑家梧教授也在研究室工

作。80年代中南民族学院恢复建校后,民族学成为学校学科建设重点,几年时间内汇聚了中南地区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来中南民族学院工作后,学校民族学学科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民族学学科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在南方地区特别是中南地区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民族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调整,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民族学学科建设形成了“入主流,创一流,建构‘大民族学’学科群”的学科建设理念。

抓好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初步建构起了以民族学为核心的学科群。学校除了加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建设之外,对民族学和少数民族史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学术方向、学术梯队、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设施等方面给予重点建设,学术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学校精品课程立项大多配备在这两个重点学科。与此同时,通过学术资源的整合和资源分配上有意识的向交叉学科倾斜,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力促进了民族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博物馆学、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一个以民族学为核心,融合民族教育、民族法学、民族经济等学科的学科群。中心目前已成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准备在5―10年内进一步申报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汇聚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了一支团结创新的学术团队。80年代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的到来带来的学校民族学研究的繁荣让中南民大人记忆犹新,也让中南民大人认识到高水平人才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第一支撑。学校近年相继从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对一些特殊人才的引进则不拘一格。与此同时,鼓励教职员工攻读学位,学校为其提供工作与生活的便利,使得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拥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读的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45%,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9名,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到50%,基本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并争取实现学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事实证明,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并且对学校学科建设事业、自身所从事的学术事业具有高度的忠诚度。

加强科研教学,促进学术交流,提升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科研教学型”自我定位,以科研促教学,进而促进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主办“族群理论与族际关系”等学术研讨会,举办“名人名家讲座”系列讲座等活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对话,开阔了研究视野,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教师们的学术研究热情。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民委基金4项,其他各类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科研成果总量已经超过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随着研究视野进一步开阔,学院逐渐认识到国内民族学发展与国际上民族学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在国外,民族学、人类学是一门显学,而在国内民族学及相关学科并未引起很大重视,甚至面临逐渐边缘化的境地。中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学学科建设上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推动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交叉民族学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问题三个层面的学术研究,使这些研究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流,从而创造出一流的民族学学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