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活着的手艺史诗

2004-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杭间 我有话说

中国是“瓷”的故国,但是以“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工艺,正在逐渐失去它当年极盛时期的辉煌。我们在城市的高级商场里看到许多进口的瓷器,以及在我们的日常中,越来越少的瓷器和越来越多的不锈钢、玻璃、搪瓷等制品,就是一个明证。

毋庸赘言,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是有存在价值的,因为,传统手艺的一部

分作为古代物质文化的组成,它将补充我国历来以文字书籍记载为主的不足。这些物品,在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存状态、生产关系的同时,还因其高超的艺术性,成为民族审美内容的组成。另外,在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审美积淀的使用者,总感有许多民族传统和习惯,是现代产品的功能所不能满足的,因此各国产品设计风格的形成,必然要到本民族文化中去寻找,而这些优秀手艺便是源泉之一;更直接的一点是: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这个现实决定了即使在中国农村完全现代化以后,一部分传统民艺仍有生命力,会以传统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生活用品,甚至,久居城市的人们也会因厌倦了工业产品的千篇一律和机械,转而有这样的需求,陶瓷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保存、研究中国陶瓷的传统技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然而,限于种种原因,能做这样工作的人是少而又少!

白明是这其中最重要的抢救者和整理者之一。身为知名的现代陶艺家和高校教师,白明深知传统的重要,这重要在于,“传统”不在于今天仍能烧出“好”的瓷器,而在于今天的从业者是否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蕴含在具体的过程之中的。他发现了在今日景德镇制瓷业“繁荣”中,传统技艺的整理更为迫切的重要性。他暂停了现代陶艺创作,回到景德镇――这里既是他的家乡、又是近千年来瓷器的滥觞的出发地,从田野做起,调查、访问、测量。他发现,作为中国瓷都的景德镇,在一代又一代陶艺家的作品集层出不穷出现的同时,竟然没有一本现代田野意义上的制瓷技艺记录文本。

白明的工作的艰苦和琐碎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受到传统文人士大夫“重道轻器”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文献不是语焉不详,就是缺乏系统性,更为欠缺的是,经文人之手记录的文字,涉及技术的文字是苍白和极其简约的。

白明深入古窑址、现代瓷厂,并对景德镇历代瓷窑考进行了考据,详记了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各种釉色的配方的使用,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地与精粗记录和使用也作了详细的描述。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从中遴选了数百余幅窑口遗存、制瓷工艺的流程、不同风格和釉色瓷器图片等,同时,他的记录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并不乐观的现状。

传统手艺从本质上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它身上,与整个社会形态的变迁产生着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揭示文明的变迁,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变迁,有着特别大的作用;白明的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整理的努力,还有可能是中国经济中“中国制造”新方向选择的起点,因为它是中国本土风格在全球化经济中的所要吸取的源泉,由此,《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出版,还会在更远的将来,显现出文化的意义。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白明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