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基斯坦语言教育的困惑

2004-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 我有话说

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但官方语言是英语。每年到伊斯兰堡进修英语的东亚和中东国家学生数以千计。伊斯兰堡大街上,英语广告招牌随处可见,英语路标比比皆是。总统府、总理府和国会大厦、外交部等主要国家机关都有英语标牌。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英语是唯一的交流语言。但若深入巴基斯坦社会,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在巴基斯坦只有5%左右人口粗通英语,只有1%左右的人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伊斯兰堡一些市场中,卖电器、报刊杂志、小吃的商贩基本上都不懂英语,甚至连“你好”这样简单的英语都不会讲。如果不会巴国语乌尔都语,只能连手势带表情,加上几个英文数目方可交流。一些省长和高级军官的英文程度也很有限,必须用乌尔都语或当地语言。在伊斯兰堡使馆区和政府机关门外荷枪实弹的巴警察和士兵,都不怎么会英语,要问路很困难。

记者走访当地一些学校,发现他们有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乡村和中小城市的中小学,一般都用乌尔都语或民族语言教学,每省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就是在多数大中城市,小学仍然用乌尔都语言,中学则要看学校档次,越是贵族学校,英语教学越严格,一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高于其母语。普通学校教学语言是乌尔都语。一些贵族学校的英语教学发达,乌尔都语只作为其中一科,和阿拉伯语地位差不多。一些普通学校和宗教学校,英语则是外国语。

都市青少年都倾向于学习英语。外资和合资大企业、宾馆饭店、公共体育和娱乐设施,对雇员的英语要求很高。要想进入上流社会,英语口语必须娴熟、准确。大城市讲英语的人口比例高,政府机关、新闻单位、高等院校、商会、高新技术企业的英语普及,而宗教团体、穷乡僻壤和城市普通劳工群体中,懂英语的人就稀少。

上世纪80年代,齐亚・哈克总统执政后,曾一度号召伊斯兰化,乌尔都语迅速普及,但也不能号令全国。记者曾到卡拉奇、拉合尔、白沙瓦、奎塔等地采访,这四个城市分别是信德省、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斯坦省的省会,当地许多人既不懂英语,也不懂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被称为营房语言,它是以印地语为基础,夹杂阿拉伯、旁遮普、波斯语的词汇,采用阿拉伯语书写方式,它不属于巴基斯坦任何民族所独有。巴的主要民族――旁遮普族、信德族、俾路支族、巴克同族 又称普什图族 和克什米尔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目前精通民族或地方语言的人也不多,家长们从就业考虑,不希望孩子们把精力过多放在学习民族语言上,许多人会说不会写,语法差。巴教育学家担忧,用不了多少年,巴民族语言就会退化到只剩下口语了。

目前巴各种民族语言的书面语在不断退化,乌尔都语的普及又有限,其英语教育和邻国印度相比有明显差距。巴基斯坦的语言教育不发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与国际社会接轨。保护民族语言生存,发展乌尔都语教育,普及英语教育,尽快走向国际化,这些都是巴政府和教育家面临的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