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提高全体中国人的科学素质

2004-04-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孟昭曜 我有话说

中国科协曾向社会宣布实施“2049”计划,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其目标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时,使18岁以上的公民都能达到计划所制定的科学素质标准。

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据专家介绍,

在未来社会,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利用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美国科学促进会1985年启动了一项中小学全面普及科技教育计划――“1061”计划,争取用几代人的努力,在哈雷彗星下一次回归时,使美国人人具备科学素质。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认为,中国也应考虑这一问题。

“2049”计划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但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实施也面临许多困难。有人认为,中国人的科学素质现状不佳,主要因为经济落后。难道说,只有等国家和个人都富了才能提高科学素质吗?公众的科学素质一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提高吗?果真如此,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说不快,为什么公众的科学素质却没有以同样的速率提高?我认为,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原因。

大众需要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

据调查,2000年,85.9%的中国人没有参观过科学博物馆,81.4%的中国人没有看过科学展览。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城市还没有科学博物馆。北京在1988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科技博物馆,上海在2002年才有了向公众开放的现代化科技博物馆。这说明,经济发展状况确实是影响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举办了电影节、服装节、啤酒节,却没有哪个城市举办过类似英国城市爱丁堡那样盛大隆重、每年一度的国际科学节。有人认为举办科学节不赚钱,或认为公众不感兴趣,并非如此!2000年,有31.8%的中国人去过动物园或植物园,虽然这与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有关,但也与这些场所的重新打造包装密不可分;一些科技场馆也因有了吸引人的亮点,而在节假日期间出现火爆场面。这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伴随经济的发展,还要有实实在在的科普工作和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这样人们的科学素质才会有相应提高。

科学应成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

对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人群的调查显示,在校生的比例最高,为11.42%。但这个比例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从某种意义说,“2049”计划主要是为今天和明天的儿童制订的,他们应该是该计划的主要受益人。

在中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是新的国家课程中规定的核心课程,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却不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英语当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为什么不可以在科学课中逐步采用双语教学呢?这样既可以学活用活英语,又有利于了解国际科技动态。现在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分文理科,文科生因为高考不考科学科目,偏科在所难免;理科课程相对难学,一些女生在中学就对其失去了兴趣,导致大学里学理工科的女生人数下降,这也许是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妇女比例偏低的部分原因。

此外,由于我们的科学教育与生活、就业、社会和环境脱节,许多学生觉得科学课程枯燥难学。我们要求儿童“学科学、爱科学”,而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则更强调“做科学”,学生们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学科学、爱科学”。

大力开发科教信息渠道

据调查,城市人口中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是3.1%,农村人口为0.4%;东部地区是2.3%,中部为0.85%,西部则只有0.65%。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公众的科学素质相对越高。其他数据表明:82.8%的人主要从电视获取科技信息,52.1%的人从报纸杂志,5.2%从书本,1.6%从互联网。从中可以看出,从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人口比例最低。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一个不能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将很难有效提高他(她)的科学素质。

面对以上困难,中国政府、中国科协和各阶层人士正努力工作。开发西部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和西部频道已经开通;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科学周”,有了“科学中国人”等更多的科普书刊;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也开始起步……

如果更多的人能理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如果更多的领导者、科学家、企业家能为科学普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我们的科普活动能真正使公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2049”计划就一定能顺利实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