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来关心这些科学迷

2004-05-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文斌 我有话说

作为科技记者,我常常听到一些科学工作者或业余科学爱好者谈起“马太效应”,即社会给予出了名的科学家的荣誉越来越多,这些科学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而未成名的科学工作者或科学爱好者则受不到关心和重视,成了被社会遗忘的角色。他们这样说,大都有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备尝痴迷科学而又得不到帮助的艰难困苦。

科学普及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动员更多的人来关心科学,甚至投身于科技事业。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必然培养出一批科学爱好者,一批也许根本不知深浅却又决心到科学海洋畅游一番的科学迷。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竟引来了数以万计的人们投身到“1+1”的研究,而且许多人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然而,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的答案去求教有关专家时,专家们则大都表现了不屑一顾的冷漠,既没有人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也没有人为他们指引研究的方向。当他们把论文投到有关专业刊物时,又几乎无一例外地会接到一张冷冰冰地写有“不宜在本刊发表”几个字的退稿信。至于为什么“不宜”,投到哪里才适宜,却没有任何人来给予答复―――哪怕是最简单的答复。他们从社会媒体得到的唯一忠告是:这种问题太难了,不是你们这些人所能解决的。你们再也不要在这些问题上去浪费自己和别人的精力了。

我这里所说的哥德巴赫猜想,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实,碰到类似情况的还大有人在,其中也包括一些尚未成名的科技工作者。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科学迷?是鼓励、帮助和引导他们呢,还是拒绝甚至厌恶他们?

对此,科学家们有自己的说法:我们有繁重的研究任务,不可能在一些无知的问题上去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似乎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但似乎也印证了“马太效应”。记得中科院院士王选在回顾自己的科研道路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当我在未成名而又最需要帮助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当我因成功而出名之后,荣誉和资金都向我涌来,可这时我已不再处在发明创造的最佳时期了。

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大量的科学爱好者中,绝大多数尚缺乏应有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他们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自认为有意义的成果,实际上是错误的或无意义的,他们掉进了一个泥潭却又不能自拔。但是,我们谁能断言,这千千万万的科学迷中,就没有一个正处在像王选当初渴望帮助的处境之中呢?谁又能肯定,“马太效应”只存在于国外,存在于我国的过去,而在我国的现在和将来绝不可能出现呢?

当然,要给为数众多的科学迷提供具体的帮助,要从千千万万幼稚或错误的成果中去寻找某些有用的东西或某些合理的成分,要使一些误入迷途的人跳出泥淖,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单靠科学家个人的良知和善意是不可能办到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要把对这些人的帮助,看作是科普工作的一项内容而予以重视。一些专业性刊物对投稿人应采取负责的审稿态度,而不能以“不宜发表”几个字来敷衍作者。如果我们对某些工作环节加以改进,办法总还是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